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影子说”是揭示《红楼梦》人物设置和结构建构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前人有关“影子说”的论述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乎人物的,有关乎事件的,也有关乎小说题旨的。甲戌本脂评“晴有林风,袭乃钗副”的概括,最早揭出了《红楼梦》人物设置的这一特点。影映关系中的人物被称作“影身人物”,即指文本中拥有相似特质、具有互相映照作用之人物,人物间的联系包含外貌、性情、身世、命运等方面。

    还有一些评论与人物或事件的结局有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王希廉评:“花冢埋花,虽是雅事.却是黛玉结果影子。”第四十九回评:“第三首《月诗》固好,然‘一片砧声’‘五更残月’及‘秋江独夜’‘团不永’等句,不但为香菱结果影子,且是黛玉、宝钗小照。”姚燮在第五十九回也有类似评论:“从莺儿口中写出宝钗平日不爱花艳光景,与前贾母到宝钗房中嫌其太喜素净,一同闲中点缀,为后来宝钗守寡作影子。”七十四回陈其泰评:“袭人留房,而知薛婚之已定,晴雯被逐而知黛玉之必死。如镜照影,若离若合。”这些有关“影子”的评论是就事情的相似性而言的。若以“人影”概括人与人的相互影映的话,那么这些即可谓之“事影”。另外一类是关乎小说题旨的。第一回王希廉评:“《跛足道人歌》及甄士隐注解是一部《红楼梦》影子。”此可谓之“题旨影”。

    “影子说”的内涵颇为复杂,以上这些只是粗略分类。无论“人影”“事影”“题旨影”,都与叙事结构有关。《红楼梦》围绕着宝黛钗几位核心人物设置的众多互为形影的影身形象,共同构成了小说颇具规模的叙事结构。

    (摘编自王富鹏《论<红楼梦>影子人物体系的建构与小说叙事结构的形成》)

    材料二:

    小说中的“影子人物”又称“镜像人物”,是指小说家有意设置的互相映衬的人物形象,是东西方文学共有的现象。该提法最常见于红学研究,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说:“袭人,宝钗之影子也。写袭人,所以写宝钗也。”“晴雯,黛玉之影子也。写晴雯,所以写黛玉也。”贾宝玉也有影子人物,脂批第二回云:“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

    “影子人物”的形成原因,学界基本有两种观点。

    其一,从对偶美学的角度阐释。浦安迪在《中国叙事学》中提出叙事受阴阳互补思维的影响,对偶结构不仅是古典诗文的中心原则,也渗透在结构较松散的小说戏曲中。他把鲁莽的李逵和伪善的宋江称为互相影射的“成对人物”:他们彼此赏识又互相抗衡。沿着这一思路,田晓菲将《金瓶梅》中的白玉莲称为潘金莲的对偶,在命名、肤色、遭际等方面揭示了一人的若即若离、相反相成。

    其二,借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影子人物。刘纪蕙在《女性的复制:男性作家笔下二元化的象征符号》一书中指出,弗洛伊德认为恋爱多是一种自恋式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自我”是大众认可的、男性追求的某些特质,当个体的取舍面临矛盾,男性的自我概念就有了分裂倾向。美国学者罗杰士总结了影子人物的两种产生方式:其一为“重叠复制”,即数个形体重复呈现同一个概念;其二为“分割复制”,即同一个整体由两个对立的部分呈现,如灵与肉,情与理。

    李渔家庭婚恋小说常出现一夫二妻的三角模式。有研究者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双姝模式”分为“一男二女”和“双妹对比”两种范式,前者主要叙述二女围绕一夫展开行动,其原型是舜与娥皇、女英的神话故事;后者强调二女之间性格、身份、才学的高下区别,其文学渊源可追溯到谢道韫与张彤云的二元文化意象。

    事实上,后世小说中这两种范式多有重叠,李渔的作品也不例外,即共事一去的两位女性人物可能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李渔创造力最旺盛的阶段,也是才子佳人小说大行其道的时代,然而李渔总有一些独出心裁的设计,让他的作品与众不同。

    李渔的第一款杀手锏,是影子手法的“加倍使用”,即不只设置一对影子人物,还连续制造多个巧合,运用对偶思维敷演成一篇小说。

    李渔的第二款杀手锏.则是将聚光灯打在一个形象之上,让原本不起眼的侍女占据关键地位。如《拂云楼》中,丫环能红的智慧被大写特写,能红与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双美形象在李渔小说中反复出现,应与李渔妻妾成群的现实生活、热衷享乐的人生态度有关。“齐人之福”是多少封建士大夫求之不得的“理想人生”.这深受晚明放诞风潮之浸染。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影子手法其不足也很明显,一来思想深度上还欠火候;二来从叙事的角度看、人工斧凿的痕迹较重,限制了对人物厚度的挖掘.令读者难有《金瓶梅》《红楼梦》那样悠长的回味。

    (摘编自殷富华《机巧还是机械?——论李渔小小说中的影子人物》)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影子美学为抓手,深入剖析文本相关现象,有助于引领读者对小说复杂的叙事格局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
      B . 材料二从美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对影子人物成因进行分析,显示出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灵活的跨领域研究眼光。
      C . “影子说”的创作方法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作家,也催生了西方类似叙事模式的建构和相关文学评论的萌芽。
      D . 两则材料分别提及脂批和涂瀛关于“影子说”的观点,对影身人物的相似特质和映照作用的理解并非完全相同。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水浒传》中杨志卖刀与林冲买刀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它们之间形成了“事影”,预示了两
      人之后会走上相同的命运道路、
      B . “影子说”的提出者认为,小说家设置“影子人物”是为了展现对偶美学,以及通过自恋理
      论分析女性影子人物。
      C . 材料二认为李渔在创作中独特地运用了影子手法,其作品中双美形象的反复出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态度。
      D . 材料二通过比较《红楼梦》和李渔小说的影子人物,认为李渔小说中的影子手法虽独特,但其作品思想深度不及《红楼梦》。
    3. (3)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评价,最不适合你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事影”理论的一项是( )
      A . 第二十二回王希廉评:“宝钗生日宴上,所点之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其情节暗合宝钗日后守寡的孤寂与无奈。”
      B . 第十三回涂瀛评:“秦可卿之死,虽为单独一事,却隐隐透露出贾府日后衰败的征兆。其病重之时所托之梦,更是贾府未来命运之影子。”
      C . 解盦居士《石头臆说》中说:“此书专为灵河岸上之谪仙林颦卿一人而作。微特晴雯为颦颦小影,即香菱、龄官、柳五儿,亦无非为颦颦写照。”
      D . 第十四回脂砚斋评:“《红楼梦》中,元春省亲一事,虽为盛大之典,却隐含着贾府日后衰败的伏笔。”
    4. (4) 两则材料都提到了《红楼梦》的“影子说”,请说说它们阐述时侧重点有何不同,并指出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5. (5) 《水浒传》塑造了一百单八将形象,他们的性格既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点,这充分展现了“影子说”蕴含的对偶美学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相关论述对《水浒传》中影子人物的异同作
      简要分析。
  • 2.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材料一:

    一个泥水匠的完美生活
    王千里

    ①孙宝平一直固执地认为,砌水泥墙这门传统手艺,传承是个问题。他的观点自然引来众多工友的嘲笑。

    ②“咱们这活,只要是个人就能干、都会干,还传统手艺,你咋不说是门艺术呢!”

    ③“孙宝平,你是不是放工以后在家里闲着没事短视频刷多了?咱们这就是砌墙抹灰的活计,自古以来哪个村没有十个八个泥水匠?你说说,这能叫什么传统手艺呢?还传承呢,传给谁?”

    ④“孙宝平呀孙宝平,你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如果砌水泥都是一门传统手艺的话,那俺家媳妇的烙饼技术,得称得上是非遗了。”

    ⑤众人在笑声中调侃着孙宝平。孙宝平不吭声,不回答,不理会他们,自顾自拿了靠杆往砌好的一堵墙上靠,严丝合缝。他砌的墙砂浆饱满,砖块均匀,一条直线样。

    ⑥在脚手架下打下手的孙平江早就跃跃欲试:“宝平哥,你歇会儿,我垒几行砖试试。”他胸有成竹,嘴角挂满自信。

    ⑦孙宝平不声不响,拍了拍手,小心地下了脚手架。孙平江撅着屁股爬到脚手架上,片刻的工夫开始吆喝起孙宝平:“宝平哥,你上来吧,我真的不行。”孙宝平抬头看去,一行红砖逶迤如扭动的蛇身,砖体把绷直的线绳挤得东斜西歪。他叹了口气:“下来吧!”没埋怨,没嘲讽。

    ⑧倒是孙平江,脸膛红如猴屁股。刚才说这活人人都能干、都会干的就是他。现在的他,在心里感叹一声,咱就是个打下手的命,砌水泥真的就是一门传统手艺呢。

    ⑨孙宝平在砌墙前,要求提前把红砖洇透。砂浆灰的水泥标号、稀稠程度也是有要求的。他分外关注的这些,是跟砌墙息息相关的。干砖、干灰、稀灰,水泥标号低了、高了,直接影响墙体的质量。他的完美主义到了什么程度呢,就他放工以后的行装,都让那些一块儿干活的工友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⑩乡村建筑队收工的时间相对来说要晚一些,夕阳西下,鸟雀归巢,饭菜的香味在村庄里飘起的时候,工头才让他们收工回家。那些建筑工下了脚手架,拍拍手,随手点着一支烟,然后拖着疲惫的身体朝家里走去。

    孙宝平下了脚手架,先去水池洗手,一个指头一个指头搓洗干净,然后甩甩手,把手上的水仔细擦干。接着,来到搅拌机旁的工具箱旁,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又来到垒砌成框架的房屋里墙内,掏出衣裤换上,换下的衣物随手放进布袋里。从里墙出来的孙宝平,衣着干净,一双黑布鞋,一身白褂黑裤,有些仙风道骨了。

    还有没走的工友,浑身沾满泥浆,望着换好衣服出来的孙宝平,咂着嘴:“宝平呀,你真是多此一举,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孙宝平笑笑,提着布袋朝家里走去。村里有人知道他在村东干活,见了他,笑着招呼:“放工了,宝平!”孙宝平回之一笑。他们望着一身干净衣服,步履轻松的孙宝平,眼里满是艳羡。有不知道孙宝平在村东干活的,就问:“宝平,又进城了?”孙宝平笑笑.摇头:“干活呢。”

    大家都是穿着脏衣服回家,衣服浆得很硬,竖在地上过夜,第二天又套到身上。孙宝平跟别人不一样,回到家以后,掏出布袋里的脏衣服,自己去水塘边把衣服洗了。搭在门廊旁的晾衣绳上,一夜风吹,第二天早上衣服就干了。

    有人背地里感叹,打拼了二十年,还不如一个泥水匠的日子过得舒心呀!说这话的是张秋生,一个早年进城打拼,如今定居在城里的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有一次回乡,他听说了孙宝平的事,就在镇上悦客来酒楼特意请孙宝平喝了一场酒。

    一个公司老板请一个乡村的泥水匠喝酒,说出去也是稀奇事。实际情况是,张秋生和孙宝平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孙宝平从小水性好,张秋生是个旱鸭子。早年,孙宝平从村后两米多深的水塘里,救出了正在水里挣扎的张秋生。张秋生发达了,是来报恩的。

    那晚,张秋生端着酒杯,望着衣着月白小褂,黑色长裤,千层底布鞋,一脸泰然的孙宝平,眼里忽然就汪满了泪水。自己在外打拼二十多年,见惯了钩心斗角,厌恶了商场争斗,遽然回首,再见到幼时朝夕相处的玩伴,内心陡生几分温暖。

    他举着酒杯,一脸真诚地跟孙宝平说:“宝平哥,泥水匠在城里已经不叫泥水匠,叫新产业工人。你就放一百个心啦,有人传承传统手艺的,国家重视呢!”

    孙宝平抿了一口酒,轻轻点头。

    窗外,夜色温柔。小镇的街道上亮起了霓虹灯,健身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了。

    材料二: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自《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友们嘲笑孙宝平竟然把砌水泥墙当作传统手艺还心忧传承问题,可见这些工友缺乏专业意识。
      B . 孙平江不服气,自告奋勇去垒砖,结果却一塌糊涂,孙宝平没埋怨、没嘲讽,说明他为人宽厚。
      C . 孙宝平追求生活品质,平日里注意自己的衣着和仪态,常给人以仙风道骨般的超凡脱俗的感觉。
      D . 张秋生在请孙宝平喝酒的过程中忽然眼里汪满了泪水,因为他在孙宝平身上感受到了真情和温暖。
    2. (2) 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插叙了孙宝平救张秋生的事,交代了张秋生请孙宝平喝酒的原因,丰富了孙宝平形象。
      B . 小说结尾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夜晚温馨美好和街道绚丽多彩,暗示了小镇将加快城镇化进程。
      C . 小说将孙宝平和其他工友作了对比,赞扬了他虽为普通劳动者却有着追求完美生活的精神。
      D . 小说语言乡土气息浓郁。如“脸膛红如猴屁股”“咱就是干活的人,又不是放工以后去相亲”。
    3. (3) 小说第②段写了孙宝平的三次笑,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对这三次笑的理解。
    4. (4) 结合材料二,说说孙宝平身上具有怎样的“工匠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赵孝成王问曰:“昔伊尹为臣而放其君,其君不怨,何可而得乎此也?”子顺①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其君以礼,亦行此道而已矣。”王曰:“方以放君为名,而先生称礼,何也?”子顺曰:“以礼其君,使入于善也。”曰:“其说可得闻乎?”答曰:“《商书》言太甲②在丧,不明乎人子之道,而欲知政。于是伊尹使之居桐,近汤之墓,处忧哀之地,放之不得知政。三年服竟,然后反之,即所以奉礼执节事太甲者也。率其君以义,强其君以孝道,未有行此见怨也。”王曰:“善哉!我未之闻也。”

    魏安釐王问子顺曰:“马回之为人,虽少才文,梗梗亮直,有大丈夫之节。吾欲以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至于亮直之节,臣未明也。”王曰:“何故?”答曰:“闻诸孙卿③云:‘其为人也,长目而豕视者,必体方而心员。’每以其法相人,千百不失。臣见回,非不伟其体干也,然甚疑其目。”王卒用之。三月,果以谗得罪。

    (节选自《孔丛子·执节》)

    材料二:

    记曰:“舜见瞽瞍④,其容造焉。孔子曰: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有道者,父不得而子,君固不得而臣也。”臣曰:孔子本未知孝悌忠顺之道也,然则有道者,进不为主臣,退不为父子耶?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君之所以欲有贤臣者,国乱则治之,主卑则尊之。今有贤子而不为父则父之处家也苦有贤臣而不为君则君之处位也危。然则父有贤子,君有贤臣,适足以为害耳,岂得利焉哉?所谓忠臣,不危其君:孝子,不非其亲。

    (节选自《韩非子·忠孝》)

    [注]①子顺:孔子六世孙。②太甲:商朝第四位国君。③孙卿:荀子,两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名讳称“孙卿”。④瞽:舜的父亲。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有A贤子B而不为父C则父之处D家也苦E有贤臣F而不为君G则君之处H位也危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括,引申为约束之意,与《过秦论》中“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括”,含义不同。
      B . “即所以奉礼执节事太甲者也”中的“所以”与《鸿门宴》中“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C . “吾欲以为相”中的“以为”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以为”含义不同。
      D . “父固不得而子”中的“固”与《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固”含义相同。
    3. (3) 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伊尹身为臣子而放逐他的君主太甲,让他生活在商汤墓穴附近。子顺却认为伊尹这么做正是以礼事君的表现。
      B . 魏安鳌王询问子顺是否可以让马回做国相,子顺不置可否,魏安鳌王只好坚持了自己最初的想法。
      C . 当父亲瞽瞍朝见舜时,舜坐立难安。孔子却认为此时瞽瞍不该把自己当作父亲,舜也不该把自己当作儿子。
      D . 韩非子认为真正的忠臣,应该是能使君主尊贵,把国家治理得好的人;真正的孝子应该是不指责父母的人。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顺答曰:“伊尹执人臣之节,而弼其君以礼,亦行此道而已矣。”
      ②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
    5. (5) 从上面两则材料看,儒家和法家对于“孝”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 4.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金陵凤凰台置酒(节选)①
    李白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②。
    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借问往昔时,凤凰为谁来。
    凤凰去已久,正当今日回。

    【注】①本诗作于开元年间李白游历金陵期间。②凤凰台;位于金陵(今南京)的一处名胜,传说曾有凤凰飞来,因而得名。此台历史悠久,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李白在游历江南时经常驻足。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即承应诗题,叙写宴饮之事,一个“延”字把本来无情的自然之物写得有情,同时暗含宴饮时间之长、兴致之高。
      B . 第三句诗人以“长波”写江水之流长,以“万古”道历史之绵长,以一“写”字将二者结合,寄寓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C . 第四句写诗人在凤凰台极目远眺,看云彩舒卷自如,心情也随之舒畅,表现出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情与景巧妙融合
      D . 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置酒凤凰台追思历史上的往事,表达了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 (2) 诗歌借“凤凰”意象表达了多重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小明在参加家族聚会时,引用了《陈情表》中的“    ”表达对长辈的孝心,表示希望长伴身边。
    2. (2) 好友来访,小李笑着引用《客至》“    ”两句,表达居于陋室,在寂寞之时嘉客临门的喜悦之情。
    3. (3)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吟咏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写自己的缅怀和敬仰之情,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I

    海豚是一种非常聪明且社会化程度很高的动物,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    _     , 特别是海豚的大脑皮层与人类非常相似,不仅具有分层,每一层也控制着不同的功能,例如信息处理、高级认知等。①海豚的EQ在哺乳动物中仅次于人类,②这也导致它们拥有不逊色于人类的交流能力。③海豚拥有多种不同的交流形式,④其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当属声音。⑤宽吻海豚在出生一年后会形成自己的“标志性”哨声。⑥通过哨声可以使小海豚与其他海豚保持联系,⑦如果脱离群体,⑧它们就使用哨声呼唤亲人朋友,⑨甚至还能模仿母亲、朋友和其他同伴的“标志性”哨声,⑩以引起得其他海豚的注意或者寻求帮助。除此之外,海豚还有许多非发声的声音交流,如用尾鳍、胸鳍拍打水面,发出响亮的轰鸣声。

    虽然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生物更倾向于使用声音交流,但也还是有许多交流是通过视觉进行的。现存的海豚大多也会     _ , 比如斑点海豚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长出斑点,从而让其他海豚知道它的年龄,也有一些图案可用于狩猎时的伪装或者作为快速区分不同物种的依据,还有些海豚身体表面会留下许多争斗的伤痕,表明它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士。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简述第二、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25个字。
  • 7.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儿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许花。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与兰花完全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

    二月兰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我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我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了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我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

    我知道,春归去了。

    1. (1) 文学作品中,标点标示的停顿,往往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①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简单的花。
      ②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2. (2) 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骆驼就这样慢慢地走,走过我的整个童年,走过我的整个故乡。
      B . 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C .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 . 羊的眼睛里,有一种透明的固执和天真。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宣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3年8月30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网络短剧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剧讲述了一盏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故事。它化身成一个可爱的女孩,并与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相遇。随后,两人一同踏上了万里旅程,历尽艰辛,终于返回祖国。

    材料二: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2024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从美国成功追索回38件流失的文物艺术品,并在曼哈顿举行了交接仪式。这些失散百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经过初步鉴定,专家判断这批文物大部分为明清时期我国藏传佛教的文物。

    文物“回家”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