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台州期中) 文学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桥之过

    俞风斌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帆风顺: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的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市里、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石桥,预算10万块。

    ⑨10万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3万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市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 (1) 根据小说阅读,梳理主人公柳老师的行为轨迹。

    2. (2) 小说中柳老师领着学生“开荒种地”、“勤工俭学”,都表现着为造桥所付出的艰辛。小说为何不具体叙述这些细节?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你的思考。
    3. (3) 结合小说内容和“知识卡片”相关信息,探究小说为何给老师设置为“柳”姓。

      【知识卡片1】

      “柳”谐音“留”,常有依依惜别之意,后延伸为表达眷恋故土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知识卡片2】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注释】①何许人:何处人,哪里人。 ②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③不慕荣利:不羡慕荣华利禄。

      (节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 (4) 微型小说往往采用“双重反差对比”的深层结构,请根据【链接材料】,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并阐述其创作效果。

      【链接材料】

      微型小说的“双重反差对比”,是指作品中往往设置二重对比,首先是人物的对比或是一个人物的前期行为、遭遇和后期行为、遭遇的对比,其次是围绕作品人物而生发的单一事件的前后变化对比。然后,把这二重对比互相交错扭结到一起,形成这样一种构思模式——“应该的却出现不应该,不应该的却出现了应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引发读者深度的理性思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