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九上·贵阳期中) 现代文阅读

    夏夜听书

    邵衡宁

    小时候每到暑假,我就会被送回苏北老家。记忆里,那时最快乐的事情,便是夏夜在打麦场上听苏北大鼓。晚来,我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

    唱鼓书的是一位远亲的爷爷,他那时五十岁出头,身材高大,声音沙哑醇厚,会唱《薛仁贵征东》《战君山》等十几部长篇鼓书。天色将晚,待他那特定节奏的鼓点响起,村庄里大人小孩都放下饭碗围拢过来。有的自带板凳,有的铺块麻袋盘腿而坐,而我们这些年轻的女孩子们讲究些,会铺上草席。打麦场上,早有热心的乡邻点燃了驱蚊的艾草。

    苏北大鼓,说书人唱时,左手敲一副月牙形钢板,右手持鼓槌击鼓,又说又唱,并带有手、眼、身、步的表演,一人饰演多角,真可谓张口可调动千军万马,让人听得惊心动魄。偏苏北大鼓又最讲究悬念设置,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我把头仰得老高,也不觉酸疼,恍惚间已不在打麦场,而是置身于那曲折的故事中去了。

    开场小帽多是唱文明新风,第一句是文绉绉的“西江月”。待到听书的人来得差不多了,说书人突然鼓点激越、钢板翻飞,铿锵有力,仿佛千军万马正扑将过来,刹那间烟尘滚滚。常听书的人知道,这就要“书归正传”了。

    辛苦一天的大人们都听得入神,白天辛勤劳作的打麦场变成了休闲放松的场所,说书人直唱得嗓子都哑了,入迷的听书人仍不肯散去,纷纷恳求再唱一段。都是乡里乡亲,说书人辈分又长,于是多唱了一段又一段。直到夜色已深,想着不能误第二天的营生,人们才不得不散了场。我也只好回家睡去,梦里有时巴巴盼着听那“下回分解”,有时又续着未完的故事。

    那一部部鼓书,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夏天夜晚,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欢乐。那些唱得好的鼓书艺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偶像。他们唱的人物,那种家国情怀、民族大义,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后来,电视机兴起,乡村的娱乐生活渐渐丰富起来,鼓书渐渐没了市场。很多乡村鼓书艺人转行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没能再听到鼓书。

    但近来巧遇一位痴迷苏北鼓书的朋友,才知道,有鼓书艺人还在坚守着鼓书阵地,他们求新求变,推出了琴鼓联台,有的还把演出场地搬到了网络上。苏北大鼓也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称“大鼓状元”的苏北大鼓非遗传承人牛崇光,近年还成了“网红主播”,拥有十多万粉丝。过去暗淡了的岁月突然被□□了,一种自豪感也在心中潜滋暗长。

    现在,我闲来会在网上听听苏北大鼓,有时也会听听家乡的民间小调。进而,我又找出家乡的县志,细细研读。故乡文化像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润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常忍不住赞叹:父辈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原来还有这么多丰厚有趣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掘、传承。

    我们一家离开故土多年,年已八旬的母亲和妹妹住在一起,每每说起故乡,格外想念。那日我和妹妹视频通话,突然想起牛崇光唱的长篇鼓书《无艳春秋》,赶紧找出来让妹妹放给母亲看。那熟悉的鼓声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在白发暮年,母亲终于又听到了她年轻时痴迷的鼓书,听到了夏夜打麦场上熟悉的吟唱……

    【注释】①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②《薛仁贵征东》《战君山》:鼓书名。③小帽:正戏前加的小调。

    1. (1) 下面是对“我”从小到大听书经历的梳理,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文中有许多语句表现了儿时的“我”对听书的痴迷,如“晚来,我急匆匆吃了饭,就换上飘着檀香皂清香的裙子,奔向打麦场”。请在文中再摘抄两处类似的语句。
    3. (3) “擦亮”或“唤醒”填入文中空缺处,哪一个更合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4. (4) 文末“那熟悉的鼓声一敲响,视频那端的母亲就落泪了”,年已八旬的母亲落泪的原因之一是怀念苏北鼓书的精彩内容,怀念鼓书里让人听得惊心动魄的千军万马,怀念深深刻在记忆里的鼓书中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