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九上·中山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说起劳动课,70后、80后感触颇多。70后的劳动课,多在田地里:麦熟时,学校放起麦假,孩子回到田野帮父母收割麦子;80后的劳动课,多在课堂上:竹木扎框、糊上棉纸,自制风筝放飞在课后的欢声笑语里。“是时候补上这堂课了”“劳动课很有必要”......各大社交平台上,此起彼伏的支持与赞扬是主流意见,传递着一个共识:劳动是光荣的,也是难忘的。

    ②开好开足劳动课的呼唤,深切期待着多方联袂参与的回应。学校或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或请非遗项目入校园,让学生在躬身稼穑、体验民俗之间,感受生活味、烟火气;企业、工厂等社会力量,利用提供标准化场地、定制化器具等方式,拓展校方的有限场景资源;家长通过日常交流的言传、共担家务的身教,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家风家教。如此,方能打通书本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的罅隙,把劳动课牢固地嵌入教育体系的应有位置。

    ③劳动课虽无范式,评价更需有标准。“老师布置任务、家长完成作业、学生打卡拍照”的网络留言,折射出家长群体对劳动课该“怎么教、怎么考”的现实思量。无论是增加专业教师培养与引进之实举,还是广开课程考核、综合评价之言路,都是合理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需要被给予充分的时间、耐心去摸索与确立。但从深处看,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有赖于社会心态的转变。

    ④劳动教育并非朝夕之得、尺寸之功,更需日将月就、久久为功。“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劳动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教育。父母们更不必苛求孩子熟稔镰刀的轻重、农事的早晚,而是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去懂得敬惜物力,去强健自立自强之精神。这些精神上的隐性收获,更能让孩子在思想、道德与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⑤劳动是质朴的,亦是多彩的,它无比深刻地与童年交织缠绕在一起,成为人生最珍贵的回忆与永不逝去的底色。而劳动课的回归与弹性扩容,恰恰寄望于更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学段目标、规范的课程设计,去铺设抵达寓教于劳、五育并举的理想之路。

    (有删改)

    材料二:

    1.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组织全文,先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最后总结重申观点。 B . 材料一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词准确活泼,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C . 材料一第④段引用名言“劳则思,思则善心生”,有力地论证了劳动对人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D . 材料二中《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材料一中劳动教育的施行提供了行动指南。
    2. (2) 下列事件与古诗,哪一样可以作为材料一第②段的论据?请阐述理由。

      事件:某馒头生产厂家邀请学生免费参观产品生产车间,并安排厂内员工带领学生亲身参与馒头的制作流程,让学生深刻感受馒头的制作过程,体会劳动的成就感。

      古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 (3) 小语的父母认为把劳动课作为独立课程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去。阅读材料后,你作为学生代表,请与小语的父母进行沟通,劝说他们支持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