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ChatGPT, 是2022年底由美国 OpenAl公司推出的一款聊天机器人工具。与以往的分析式人工智能相比, ChatGPT 实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习归纳数据分布的基础上同时学习数据产生的模式,用自编码器创造数据中不存在的新样本。全球用户正在乐此不疲展开的,就是用语音和它聊天,讨论从学术到娱乐的各种问题;或者在页面中直接打字,输入想让 AI 帮忙完成烧脑的任务,请它帮自己写代码、写文案、翻译……一场新的职业颠覆与学习革命,一夜之间悄然到来。
(摘编自《ChatGPT 挑战人类教师?教育中的这些东西AI难以替代!》,
《人民教育》2023年2月11日)
材料二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一方面革新了内容生成模式,提高了内容生成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因技术尚不成熟、相关规则制约的欠缺而存在被滥用的风险。比如在学术领域,已出现利用AI 作弊、进行学术造假等现象。眼下,探索制定AI 在学术领域应用的基本规则,建立有效约束与规范的机制,引导学生和教师正确认知和使用 AI 实属当务之急。
限制人工智能使用范围,形成有限领域规则。通过使用智能工具可以把作业做得又快又准确,但是这种跳过思考过程、直接索取答案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过度依赖智能工具,也无法保证信息准确性,更论原创性,这将惰化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明确可以使用 AI写论文,但限于辅助工作,诸如搜集参考材料、错误更正、常规结构撰写等,并禁止直接复制、抄袭、剽窃、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摘编自庄得宝《ChatGPT 来袭,学术研究如何自处》)
材料三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教授指出, ChatGPT转变了一般性的知识生产,但不是原创性的。“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 ChatGPT 的技术原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进,它利用神经网络、海量的语言数据和文本数据来进行训练,通过机器来学习文字和文字之间序列的概率关系,基于上下文背景信息,通过概率关系来预测输出的序列词句。它不是在理解你的语言,只是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找出语言最优的概率,本质上是一个词和句序列的输出。”
在余胜泉看来,判断ChatGPT该不该用,就在于用它时有没有认知投入。如果有自己的创造性,大胆用。“智能工具的核心作用并不是要代替人的思考,而是要增强人的思考,尤其是学生。”余胜泉表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需要促进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成长,如果使用 ChatGPT 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那就是错误的。反之,如果将其作为一个支架,使学生能看到以前无法看到的东西,思考以前无法思考的内容,站到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这种应用就是积极的,应该鼓励。
(摘编自袁秀月《ChatGPT为何引教育界“封杀”?》,中国新闻网2023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