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大禹治水

        鲧(ɡǔn)的儿子禹和父亲一样,一心想为人类完成治水的大事。为了治理洪水,拯救百姓,禹走遍了天南海北,到处考察地形,研究水的走向。在艰辛的治水过程中,禹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

        这不,禹为了治淮水,三次来到桐柏山考察。可是,每次站在山前,那桐柏山不是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就是山石号叫、树木怒吼,似乎有一股看不见的暴虐力量在阻止禹动工治水。禹知道遇上妖怪了,就召集诸神和各部落首领开会。经过仔细询问,他才知道阻止他治水的妖怪是淮涡水怪——巫支祁。

        那巫支祁可不是一般的妖怪,传说他是天生神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脖子一伸,有一百尺长,力气比九头象还大。无论是拼杀战斗,还是跳跃奔跑,他都十分迅捷,常常眨眼之间就不见踪影。禹先后派童律、乌木由出战,都打不过巫支祁。最后,禹派出神通广大的大将庚辰出战,终于擒获了神猴。禹除了水怪,带着人们开始了桐柏山的治水工作。经过一番艰辛的劳作,淮水终于平安流入大海。

        这一天,禹率领治水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黄河。他派遣应龙去划出河道。应龙划了半晌,河道还是划不出来。正伤脑筋时,突然,从漩涡中跃出一个人来,带起高高的水柱。那人白面长须,却长着鱼的身子。他来到禹面前,深施一礼,献上一块水淋淋的青石,随后转身跃入水里,不见了。

        禹和众人把青石仔细一看,只见上面遍布弯弯曲曲的花纹。原来这正是一幅治河的地图。上面画的是这一带的大小河道以及水势情况。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填,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上画得一清二楚。这下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禹都清楚了。禹恍然大悟,原来正是河伯亲自献上了青石地图。于是,禹带着大家,根据图上的指点,日夜不停,开始了治理黄河的浩大工程。

        这一天,禹又发现一座大山——龙门山,横在黄河当中,挡住了奔腾直下的河水。河水到了这儿,只能拐弯绕道而行,从山下一条狭窄的河道穿过。每当水量增大时,河水就四处漫溢,泛滥成灾,当地的百姓为此苦不堪言。

        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巨大的龙门山终于被劈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zhì)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欢畅地向下游流去。看着滚滚流去的河水,人们兴奋不已,禹也露出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禹带领人们由南到北,由西到东,经过十三年的苦战,终于疏通了河道,治服了洪水。人们重新返回家园,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1. (1) 根据故事内容,哪一项最适合填入以下思维导图?( ) 

      A . 禹在桐柏山派出神通广大的大将庚辰出战,终于擒获神猴,成功治理了淮水。 B . 禹不畏辛苦、艰险,带领百姓共同开凿龙门山,终于把它从中劈开一个大口子。 C . 禹利用河伯献的青石地图、开凿龙门山治理了黄河。 D . 禹带领百姓治水十三年,克服了擒神猴、开凿龙门山等诸多困难,疏通了河道。
    2. (2) 以下关于巫支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金目雪牙,力大无比。 B . 白面长须,长着鱼身。 C . 跳跃奔跑十分迅捷。 D . 缩鼻高额,青躯白首。
    3. (3) 禹派应龙在黄河划河道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
      A . 邀请河伯绘图 B . 了解黄河水况 C . 开凿龙门山引水 D . 寻找青石地图
    4. (4) 以下哪一幅图最符合文中描述的禹开凿龙门山后的景象?( )
      A . B . C . D .
    5. (5) “禹不怕辛苦,不畏艰险,带领人们一点儿一点儿地开凿。冬去春来,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文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了禹开凿龙门山五年的辛劳。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这五年来禹开凿龙门山的艰辛过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