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4九上·陆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题。

    读书的真谛

    向贤彪

    ①读书之乐,乐在意趣。恰如法国作家尤瑟纳尔所言:“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未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只有通过读书而至化

    境, 才可以不负聚书之艰苦,体味读书之乐趣。

    ②读书是孤独的散步。曾经读过卢梭的一本随笔集《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书的对面上有一幅意味深长的图案:一位高帽礼服的绅士持杖踽踽而行。这个书名和图案说出了文艺创作的个中真意,也暗合了读书的真谛。人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一块安歇之地,对于作齿而言,那便是走入书香的世界。读书就像是个人情感的散步,在那里,我们可以邂逅许多隐居田园山林、身居陋室的文人雅士。他们不为外物所扰,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不少传世佳作。这样的风景,只能在“一个孤独者的散步”中才能寻觅,甚至有时更接近“独钓寒江雪”的那位渔翁。我们从书籍中寻找到的是一种淡泊, 一种宁静,一种慰藉, 一种境界,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尽管“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衣带渐宽终不悔”。

    ③读书如同串门。作家杨绛曾经说过: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是拜访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页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 “这番话说得形象生动,把读书人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的读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串门会友的过程。拜访陶渊明,我们看到他虽有“采菊东篱下,您然见南山”的自得,却仍在“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的劳作中忍饥挨饿,《乞食》一诗就是他在辘辘饥肠的情况下吟出来的;拜访曹雪芹,我们看到他如何借着“金陵十二钗”渲染出一场繁华梦境,而其个人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穷生活,有着“莲牖茅稼,绳床瓦灶”的清贫。读书如交友,品书如品人.品书日久,对作者及书中的形象就会产生一种依恋,就会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

    ④读书是高层次的保健。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西塞罗则说得更直接: “读书可以抚育青年,慰藉老年。读书可以增进幸福,消灾解愁,在家时给你带来欢乐,外出时让你心旷神怡“是啊,读书对人们身心的作用不可低估。读书可以延缓衰老。健康学家认为: “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我们平日读书时,往往需要心平气和,精力集中,而这正是调节身心之关键,还能使脑细胞得到很好的保养,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读书的过程是让人自信、优雅、气质不凡的过程,是一种“自内而外的养颜”。被书香浸染,可以让人拥有一种神采,一种光芒,周身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容智,使人有恬淡宁静、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功效是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提供的。难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感叹: “至战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⑤读书的好处还有许多精当的比喻。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与古今中外伟人、名人讨论的方式,一时出席各种体验、各种生活的邀请信:有人说,读书是一张迈进科学宫殿和未知世界的入场券,是改造自己、丰富自己的不渴动力: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让你在精神世界里驰骋,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让你去充分感受生活的乐趣,体会自我人生的价值,达到充实头脑、更新观念、完各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这大概就是阅读可以“化境”的原因,它可以把人的境界“化“高,把人的素质“化”高,进而达到更为和谐、 自如、 美好的人生之境。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采用了"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第②③④段之间是并列关系。 B . 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寻找到一种淡泊,营造一道属于自己的风景。 C . 第④段中的"这种功效"指让人拥有神采、光芒,透出高贵、儒雅、灵秀和睿智。 D . 文章第⑤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 (2) 下列名言不适合充当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B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D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3. (3)  请简要分析本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