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4八上·高碑店期中) 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屈辱史、抗争史,还是各阶级、各阶层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材料

    裱糊匠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的作为作出以下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变法者康有为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康有为便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之后,他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他和梁启超联合赶考书生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后续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1897年德国强占股州湾,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他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

    ——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

    革命者孙中山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为了集中革命力量,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统一的革命组织。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以上三人直接相关的重大史实,并指出三人所处时代中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2. (2)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这位“裱糊匠”是如何对“破屋”“东补西贴”的。比较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在救国方案上的不同之处。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归纳材料中的三人对中国发展的共同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