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碰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萧胜接成一道一道的衣服和各种食物,都是奶奶亲手所作,可见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也可看出此时虽然物质匮乏,但祖孙尚可度日。 B . “呼喽呼喽”,一个拟声词,可见奶奶的病情,“呼喽呼喽着”“到食堂去打早饭”,表现了奶奶带病坚持照顾孙儿的坚韧。 C . 奶奶“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放在躺柜上的两瓶黄油,可见她对黄油的珍视,舍不得吃黄油也反映了奶奶的小气。 D . 锁在柜子里的黄油,在身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眼中,也格外珍贵。他们舍得孝敬奶奶,却舍不得自己享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萧胜童稚的眼睛展示时代的沧桑变化,但小说的叙述人称仍是第三人称,它和单纯的第一人称,即儿童直抒胸臆的叙述语气明显不同。 B . 本文故事情节集中完整,内容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情感关联,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C . 文章结尾萧胜终于吃到了渴盼的黄油烙饼,他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这是全篇小说积聚起来的情感的总爆发,有力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D .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把对人的深切关爱与同情渗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文章的遣词造句中,表现了冷峻的历史反思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悲悯。
    3. (3) 结合本文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4. (4) 用食物来展现世事人心的手法几乎贯穿了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本文为何要以“黄油烙饼"为题,请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