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

更新时间:2024-12-25 浏览次数: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节选)

    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就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什么是天道?就是讨论天地的来源和自然的法则。还有人道,人道就是人自身的和人类社会的道理.朋友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那你为什么不提一下就是“天人合一”呢?我的看法是,“天人合一”只是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一种看法,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能用“天人合.”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主题,因为还有其他方面例如,古代除了讲“天人合一”以外还有“天人相分”,天和人既相分又统一。这种观点也有很深刻的理论思维的意义,我不赞成用“天人合一”,在座的朋友们都很熟悉,西汉时期,董仲舒适应当时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我的老师侯外庐先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神学的命题,它也是“天人合一”中一种观点,一种理论体系。不去区别“天人合一”这一理论里的不同情况,认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我觉得有些不妥当,也有些不全面,所以我的看法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是传统文化的主题政治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等等都和这个主题有关系,它的涵盖面很宽,把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概括进来。

    ②紧接着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主题,而不是其他的主题。和古希腊比较起来,它就不是这样一个主题,它的主题很可能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存在和思维的关系主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的主题套用在中国文化上就有点套不进去了。要从各自民族的具体历史事实出发,这是由中国的历史所决定的,而且是由中国历史跨进文明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由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这条路的走法,它的特点和希腊的不一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我想稍微列举一两条。中国有很长的农耕的历史。现在考古学里有一个分支,叫作“农业考古”,农业考古告诉我们,距离今天7000年,在江南某些地区就有稻米了。农业考古不是凭想象的,要看地下发现的东西,要看有没有稻米、稻谷的种子。实际的东西,是历史的直接见证人。在今天的浙江省余姚,有一个河姆渡村,在河姆渡村的东北发现了一个遗址,1973年开始发掘,后来考古学家给了一个名字,就叫河姆渡文化。在考古学上是一种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实际上也属于仰韶文化。考古学家认为,在河姆渡发现的遗址距离现在7000年左右,已经发现这里适合种植稻子。在座的同志估计都到这古城西安,到西安以后,有一个地方大家是必要看的,就是半坡遗址,距离今天西安城东面不是很远,半坡遗址整个的规模、当时我们的先民住的什么房子、用的什么陶器,大家看得一清二楚,距离今天6000年。遗址中发现了几斗谷子,我们北方人叫谷子,谷子磨过以后,把谷子的皮去掉,就成了我们今天的小米。我们还可以看到,半坡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为什么发黑呢?考古学家研究,当时种小米用烧荒的办法,烧荒以后土壤比较松软,便于种谷子。例子不止以上两个。考古学得出一个结论,距离今天6000年到7000年,南稻北粟的农业基本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要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和人道成为传统文化的主题不是偶然的,是由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农耕历史所决定的。

    ③《周易》这部古籍里这样说: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一门学问是天文,了解时间的变化、季节的变化,把农业生产搞好。与此相称的,还要了解人文。“人文”这个词并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首先出在《周易》这本书里。懂得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说懂得社会制度、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一个文明的人,就必须懂得人文,提得很好。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学天文,这和农业生产有关;学人文,人自身的道理、社会制度的道理,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尚书·尧典》里就有“文明”一词。文明指什么呢?文明就是指治国者的道德品质、才能就像太阳一样光芒四射,叫作“文明”。文明是和野蛮对称的,文明多一分,野蛮就少一分,文明进一尺,野蛮就少一寸。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大的论争,论争“文野之分”,要把文明和野蛮区别开来,当时的先进人物都打着文明的旗号来反对野蛮。荀子说:“不敬文,谓之野;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荀子·礼论》)什么是历史?我想给历史做这样一个界说,恐怕大家是赞同的。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文明的历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创造文明的漫长历程。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人们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文明的经验和教训就叫作“文化”。人们在历史过程中要创造文明、建立文明、推进文明,在这个方面积累的经验我们就叫文化,这是正面的。但是文化里也有糟粕,也有教训,那种神秘主义,那种和时代不协调的东西,如迷信、愚昧等等,就是文化中的糟粕。所以文化离开文明这个总的目标就说不清楚了。总之,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这样去表述:讨论天道和人道的关系。

    (张岂之新世界出版社《中国高层讲座》2006年7月第1版,有删改)

    材料二:

    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节选)

    首先,(   )如果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为矛盾双方,那么,由发展引发的“人——天”矛盾实际上包含经济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社会建设与自然的矛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矛盾三类矛盾。仅从矛盾的复杂性上看,反映“人——天”矛盾的发展不可持续问题就比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不协调问题更难解决。其次,(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不是可能出现的瓶颈,而是已经出现的瓶颈,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已近极限。情势如此严峻是因为,“发达国家两百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最后,(   )在“人——天”关系中,人是被决定的,在本质上是被支配的。比如,环境承载力是由自然决定的,而不是人决定的。人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承载力,却无法对环境承载力产生决定性影响。人类面对资源环境瓶颈,不能根本改变资源潜力,只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容量。如果说人类可以用创造更多劳动产品的方式化解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可以用创立新的收益分配制度的方式解决低收入阶层与富有阶层之间的矛盾,那么,(   )如果一定要用创造这个概念的话,那就是创造更能适应环境要求的生产技术、消费方式等,即适应性造。

    (徐祥民《从科学发展看环境法的使命》,《新华文摘》2016年第17期)

    1. (1) 材料一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是“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人合一”和“天道和人道关系”的内涵不同。 B . “天人合一”只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看法,但不适合现代。 C .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是不同的认识。 D . 关于“天道和人道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天人合一”来概括。
    2. (2) 以下事实或观点属于材料一作者所讲的“文化中的糟粕”的是(   )
      A .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 B . 半坡村遗址的很多土颜色发黑,是因为用了烧荒的办法。 C . 原始农业靠天吃饭,因此要解决一个天和人的关系。 D . 《周易》指出君子必须懂得两门学问:天文和人文。
    3. (3) 请在材料二文中括号内补充句子,依次填与句子顺序正确的选项是(   )

      ①“人——天”矛盾在发展的论题下具有多重性。

      ②在“人——天”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不是取得支配地位的方面。

      ③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天”矛盾的化解具有明显的紧迫性。

      ④在“人——天”矛盾面前,人类化解矛盾的基本选择只能是“适应”,而不是“创造”

      A . ③②④①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①
    4. (4) 梳理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 (5) 联系材料一具体事例,谈谈你对中国人在“人——天”矛盾中“适应性创造”的认识。
  • 2.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油烙饼

    汪曾祺

    萧胜满七岁进八岁了。他爸妈在很远的外地工作。奶奶一个人在家乡,说是冷清得很。他三岁那年,就被送回老家来了。

    奶奶不怎么管他。奶奶有事。她老是找出一些零碎料子给他接衣裳,接裤子。他的衣服都是接成一道一道的,一道青,一道蓝。倒是挺干净的。奶奶还给他做鞋。再就是给他做吃的。玉米面饼子,小米面饼子,萝卜白菜,炒鸡蛋,熬小鱼。奶奶把饭做好了,就在门口嚷:“胜儿!回来吃饭咧……!”

    后来办了公社食堂。还是小米面饼子、玉米面饼子。可小米面饼子里有糠,玉米面饼子里有玉米核磨出的碰子,拉嗓子。掺假的饼子不好吃,可萧胜还是吃得挺香。他饿,奶奶吃得不香。她从食堂打回饭来,掰半块饼子,嚼半天。其余的,都归了萧胜。

    奶奶的身体原来就不好。她有个气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萧胜躺在炕上,听奶奶呼喽呼喽地喘。睡醒了,还听她在呼喽呼喽。他想,奶奶可能呼喽了一夜。可是奶奶还是起来了,呼喽呼喽着给他到食堂去打早饭。

    爸爸冬天回来看过奶奶。爸爸带回来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还有两瓶黄油。爸爸说,黄油是牛奶炼的,很有“营养”,叫奶奶抹饼子吃,奶奶叫爸爸拿回去:“你们吃吧,这么贵重的东西!”爸爸还是给奶奶留下。奶奶把黄油放在躺柜上,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

    奶奶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她从前从食堂打回饼子,能一气走到家。现在不行了,走到歪脖柳树那儿就得歇一会。第二年春天,奶奶就不行了,她浑身浮肿。用手指按一按,老大一个坑,半天不起来。她求人写信叫儿子回来。爸爸赶回来,奶奶已经咽了气了。爸爸求木业社把奶奶屋里的柜子改成一口棺材,把奶奶埋了。晚上,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泪。萧胜第一次经验什么是“死”。他知道“死”就是“没有”了。他没有奶奶了。他躺在枕头上,枕头上还有奶奶的头发的气味。他哭了。眼泪淌湿了枕头。

    爸爸拜望了村里的长辈,把家里的东西收拾收拾,把一些能用的锅碗瓢盆都装在一个大网篮里。爸爸把奶奶给萧胜做的两双鞋也装在网篮里,把两瓶动都没有动过的黄油也装在网篮里。锁了门,就带着萧胜上路了。

    萧胜就要住在这里了,跟他的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了。奶奶要是一起来,多好。

    萧胜的爸爸是学农业的,每天戴个草帽下地跟工人一起去干活,锄山药。有时查资料,看书。妈妈是学画画的,一早起来到地里掐一把山药花,一大把叶子,回来插在瓶子里,聚精会神地对着它看,一笔一笔地画。奶奶做的两双新鞋还没有上脚,妈把鞋和两瓶黄油都锁在柜子里。

    白天没有事,他就到处去玩,去瞎跑。他到草地里去看牛、看马、看羊。他采了很多蘑菇。他一边用线穿蘑菇,一边流出了眼泪。他想起奶奶,他要给奶奶送两串蘑菇去。他现在知道,奶奶是饿死的。人不是一下子饿死的,是慢慢地饿死的。

    食堂的红高粱饼子越来越不好吃,因为掺了糠。甜菜叶子汤也越来越不好喝;因为一点油也不放了。他恨这种掺糠的红高粱饼子,恨这种不放油的甜菜叶子汤!

    食堂外面忽然热闹起来。这是要干啥呢?爸爸说,要开会。会开了三天,参加会议的人在食堂的包间里吃了三天大餐。萧胜每天去打饭,闻到包间里飘出的各种香味。羊肉、米饭,他倒不稀罕:他见过,也吃过。黄油烙饼的奇妙香味他连闻都没闻过。

    回家,吃着红高粱饼子,他问爸爸:“他们为什么吃黄油烙饼?”“他们开会。”“开会干嘛吃黄油烙饼?”“哎呀!你问得太多了!吃你的红高粱饼子吧!”

    正在咽着红饼子的萧胜的妈忽然站起来,把缸里的一点白面倒出来,从柜子里取出一瓶黄油,启开瓶盖,挖了一大块、抓了一把白糖,擀了两张黄油面饼。烙熟了的黄油烙饼发出的香味,和食堂里的一模一样。妈妈把黄油烙饼放在萧胜面前,说:“吃吧,儿子。”

    萧胜吃了两口,真好吃。他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边哭边高叫了一声:“奶奶!”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萧胜接成一道一道的衣服和各种食物,都是奶奶亲手所作,可见奶奶对孙儿的疼爱,也可看出此时虽然物质匮乏,但祖孙尚可度日。 B . “呼喽呼喽”,一个拟声词,可见奶奶的病情,“呼喽呼喽着”“到食堂去打早饭”,表现了奶奶带病坚持照顾孙儿的坚韧。 C . 奶奶“时不时地拿抹布擦擦”放在躺柜上的两瓶黄油,可见她对黄油的珍视,舍不得吃黄油也反映了奶奶的小气。 D . 锁在柜子里的黄油,在身为普通劳动者的父母眼中,也格外珍贵。他们舍得孝敬奶奶,却舍不得自己享用。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小说采用了儿童视角,通过萧胜童稚的眼睛展示时代的沧桑变化,但小说的叙述人称仍是第三人称,它和单纯的第一人称,即儿童直抒胸臆的叙述语气明显不同。 B . 本文故事情节集中完整,内容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情感关联,行云流水,娓娓道来。 C . 文章结尾萧胜终于吃到了渴盼的黄油烙饼,他吃了两口,“忽然咧开嘴大哭起来”,“高叫了一声:‘奶奶’”,这是全篇小说积聚起来的情感的总爆发,有力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D . 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把对人的深切关爱与同情渗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和文章的遣词造句中,表现了冷峻的历史反思和对普通百姓的同情、悲悯。
    3. (3) 结合本文分析“奶奶”这一人物形象。
    4. (4) 用食物来展现世事人心的手法几乎贯穿了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本文为何要以“黄油烙饼"为题,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嘉靖三十九年六月,忽有诏安山贼迤逦从西北来,大举袭入潮阳 , 自号为兵,是时邑无长史久,潮州府通判翁公梦鲤适备倭而督兵行县,与守备陈学翦、指挥亦孔昭俱。贼初不知公在内也,乃夜缒城上,鼓噪而入。时守者皆偃甲卧,贼众两千人号万人猝至,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贼因环啸城上,城中闻之大恐,以为倭寇入也。于是公即勒兵戒严,而自骑往见贼,问贼何来状,贼中相顾愕然,窃惊怪之,贼业已入城,即不下公乃部署吏士分布诸要路,而调守备军于郊,贼亦分队焚烧边城庐舍,城中愈益恐,咸奔依公 , 男女以万计。公为感泣,露祷:“愿身先士卒,受矢石,为百姓请命。”父老无不流涕。

    时有上书者,倡发帑金悬赏壮士以御贼,公从其计。于是益调诸路援兵,兵自远近至者盖数千人。得所捕者,公辄手斩之以徇,贼气遂沮。而邑人刘应望等皆以诸起兵属公,城中军威大振,斩首二十三级,捕虏一十三人。会天大雨,贼兵愈益溃乱,自相蹂踏。而守备、指挥等军,复进攻西南路,与公兵合,因央击之,斩首一十五级,捕虏二十三人,获伪倭首一人,夺回虏中男女二十人。于是贼自度力不支,因北退保城隅,进退无路。而城外四面皆我兵,往往奋喊邀战,从雉堞中掩击之,矢石入城中如雨,击杀又十人。贼人大败窘甚,我兵犹殊死战。相持至暮,有逾城遁者,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 后者莫敢出。贼乃蒲伏号泣求生,愿以残虏退。城中父老亦以为言,公亦言曰:“是贼也,非倭也。”因传令,北开城门放逐之。贼投戈袖手裹疮驰从间道去于是城中案堵如故公因抚其众而还。

    (选自《潮阳县志》,有删改)

    【注】①潮阳:今广东潮阳,时属潮州府。

    1. (1) 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

      贼投戈袖手A裹疮驰B从间道去C于是城中案堵如D故E公因抚F其众而还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 “贼初不知公之在内也”与“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两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 B . “咸奔依公所”与“所击杀又数十人”,两个“所”字意义用法不一样。 C . “顾贼业已入城”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一样。 D . 生,指在书院学习的读书人。古代未通过县、府、院考试者统称“童生”:已通过县、府、院考试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自称是守城士兵的贼人大规模袭入潮阳,却不知道潮州府通判翁梦鲤住在城内。 B . 城中百姓听到城上呼啸声,以为是倭寇入城。而翁梦鲤独自骑马见贼人,反而使贼人既惊且怪。 C . 双方坚持不下时,有人上书,建议拿出公家钱银悬赏壮士来抵御贼人,此计得到翁梦鲤的采纳。 D . 在守备、指挥率领的军队与翁公带领的士兵共同夹击下,终于捕获倭寇首领一名,且解救被抓男女二十人。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出其不意,惊起,莫知所为,多奔走投城下。

      ②城外兵多窃伏道旁,伺贼出则坑杀于城壕中。

    5. (5) 请概括战胜入城山贼原因。
  • 4.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点火樱桃

    【宋】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释:

    ①一架:荼蘼枝细长而攀缘,立架以扶,故称一架。②荼蘼:落叶小灌木,春末夏初开白花。③龙孙:竹笋的俗称。④紫苔苍壁:长满青紫色苔藓的土阶。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上片,表现出词人敏锐的艺术触觉:“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两句,犹如彩色影片的特写镜头,描写了灿烂的春景。 B . 上片中,词人既欣赏江南之春的美好,又痛惜江南之春的不长久。乳燕引幼雏飞翔时力气渐弱,流莺呼朋唤友时歌声不畅啼声畏怯,正是词人伤春心理的外化。 C . 下片中,词人登高望远,无奈千重万叠的春山遮断了望眼,茫茫无边的烟波阻隔了归路。此处的“山”与《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句中“山”的内涵相似。 D . 词人即景伤春,表达了其因春归而思家之情,融入了身世家国之悲。全词直抒心事,悲壮之怀,慷慨直陈。
    2. (2) 本词中,作者的情感深沉悲切,并借助丰富的意象加以抒发。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词人情感抒发的层次。
  • 5.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论语>十二章》中的“”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
    2. (2) 普通人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给出建议“”,告诫人们,凡事要不忘初心,不改始终,谨慎对待,才能取得成功。
    3. (3) 唐代诗人杜牧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他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了六国足以抵御秦国而保全自己的途径:“。”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中,常常会(①),感到茫然失措时间长了压力还会改变大脑的生理状态根据越来越多证据表明,持续性压力会改造大脑的化学和物理特性。简单来说,就像电脑后台运行着一个很耗能的软件,眼前的窗口就只能慢慢吞吞地加载,一直转圈圈。压力越大,(1)____,这会使得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内耗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2)____。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让人错过了身体自我调节的最佳时机,大脑需要定期放空,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而睡觉对大脑放空具有(②)的功效。同时,在累这种感觉转化为焦虑之前,我们需要来一次彻底放松,如果你想拥有放松的心态,那就要训练自己的身体使其具有想放松就能放松的能力其实,放松疗法和古今中外很多修身养性的方法大同小异,当身体放松下来,呼吸恢复平静,(3)____。“累点”变低是(③)的,需要定期清理身体的疲惫感。学会放空大脑、放松自己,我们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感。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 (4)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不叫“内卷”,这叫悄悄的学习,然后惊艳所有人!

      B.这句话里的“书”,并不是指书本,而是指书法。

      C.“救场如救火”,他二话不说,包上头就扮戏,解了大伙的燃眉之急。

      D.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5. (5) 请仿照“就像我们需要定期收拾房间一样”写两个句子,表达同样的意思。
四、写作(60分)
  • 7. (2024高二上·潮阳期中) 阅读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手机的普及,我们能够轻易地获取各种新鲜资讯和有趣的视频节目,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无聊的时候会越来越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