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一上·杭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乙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耶?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处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B .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C .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D .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 (2)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句读之不知”中的“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指老师,“乐师”就是教授别人音乐技艺的人,等同于现代音乐老师。 C . “好古文”中的“古文”是特指先秦两汉散文,也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中的“古文”。 D . “明道中”是指“明道年间”,“明道”是古代常见的皇帝年号纪年法,除此以外,还有干支纪年。
    3. (3)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犹且从师而问焉”的“焉”为句末语气词,“父异焉”中的“焉”和它不相同。 B . “今之众人”和“卒之为众人”都是古今异义词,意思相同,可译为“普通人”。 C . “惑之不解”和“仲永之通悟”中的“之”用法相同,都是助词,但意义不同。 D . “则耻师焉”的“耻”和“父利其然也”的“利”用法一致,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4. (4)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第一段运用纵比、自比、横比等多重对比的方法从反面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B . 郯子的学生们,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是因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曾向很多人学习过。 C . 乙文叙事简要,如第二段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D . 两篇文章虽然都为议论文,但论证思路有所不同,乙文先叙后议,在事实叙述的基础上立论。

      乙文论证严密,如“世隶耕”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铺垫,也衬托了方仲永的天资。

    5.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6. (6) 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学习问题,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