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三上·叙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自由和平等作为西方的重要价值观而在我国广为流行。也有学者认定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比附最早出现在章太炎的著作中。

    章太炎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撰写文章,把孔子描绘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试图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章太炎则选择了佛教和老庄学说,首次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有新人耳目的效果,也让国人在哲学上提高了民族自信心。

    不过,我们认为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罗祥相认为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家的哲学理论,在概念内涵、思想重点以及思想的时代背景乃至对世界的经验和思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不仅“逍遥”无法对应“自由”,“齐物”也无法对应现代的“平等”。今天我们所说的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它认定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庄子的齐物思想与现代平等观之间的区别甚为明显。首先,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庄子的“齐物”就是平齐万物或者万物齐一,而现代的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其次,二者的受众不同:庄子的“齐物”所面对的是个体,主要针对士阶层,以隐士为中心,而现代平等观面向社会上的一切公民。再次,二者的目的不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无待”的精神世界。庄子的“齐物”意在指出进入“逍遥”境界的途径。平等则是公民为之奋斗的终极的价值追求。

    笔者以为类似于“道”“命”“逍遥”“齐物”这样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无法也没有必要硬译为现代汉语。“逍遥”“齐物”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或许有若干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绝对不能等同,等同起来就容易引起误解和混淆。章太炎当年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虽然有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但与庄子思想的实际并不相符。这样的解读表面上提升了庄子哲学的理论高度,增强了庄子思想的现代性,其实是一种对庄子学说的曲解。为了救世而拔高《庄子》,其心可鉴,其情可感,然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判断,其理却值得商榷。

    (摘编自孙明君《“齐物”并非“平等”》)

    材料二: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有记者发现,“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曾刊发文章提到,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食”,而非我们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

    若真如上所说,“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谬误”,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也可能是苏轼自己看心情任意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如今暂时无从考证。去看看古时作者自书两遍以上的作品,往往都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字句,可能是作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也要正视这种“阴差阳错”的可能。

    当然,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至少在官方的课本或史料中,我们总是希望以作者最初的版本为准,只是目前所拥有的物料、史料还不足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暂时认为这两种写法都正确。

    那么现在不去苦苦纠结原作到底用的哪个字,而单论一下“沧海一粟”这个词需要改变与否。这让人不由得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īng)米改为粳(gēng)米、确凿(zuò)改为确凿(záo)、说(shuì)服改为说(shuō)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部分则一直处于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从教育部颁布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正确读音还是大众读音,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如果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时期。

    那么重读这首《前赤壁赋》,也许你可以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心境:“沧海”与“一粟”的对比,突显出个人在这浩瀚世界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浮海”上的“一粟”,却更显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有一种漂泊无依之感。两种用法,其实各有各的味道。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从的语境较少,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足为奇。

    当然,此事被热议有其积极意义,会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前赤壁赋》的创作历史,体会苏轼当时的不同心境,了解到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有一些传抄错误其实很常见。懂得了这些,也许我们就能重新看待名篇佳句的流传过程,以及常用成语的形成历史,还能感受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小巧思。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词语之境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既定的,也不必怕寻找和创造新的。所以说“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既然争论不下,索性都理解和接受吧。

    (节选自小亢《“沧海一粟”“浮海一粟”,两种念法都无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认定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观点是从章太炎开始的。 B . 在康有为托古改制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同时,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 C . 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多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 D . 或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应该理解作者这种“阴差阳错”的可能。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和他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关联的。 B . 庄子“齐物”平等观所面对的是个体,而现代平等观面向一切公民,所以在今天看来庄子的平等观是不合理的。 C . 章太炎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曲解了庄子学说,这在学术论述和现实写作中是不被接受的。 D . 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由于后人抄写笔误,造成错误的“沧海一粟”广为流传。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章太炎由于时代的情境和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增强了庄子思想的现代性。 B . 材料二拿现在生活中纠正异读字的读音的事实对比《前赤壁赋》疑字争议的情况,例证有力,论证准确。 C . 对于暂时无法确指或存在疑义的情况,材料一进行比较,推论严密,材料二大胆设想,合情合理。 D . 同样严密论证观点,材料一更注重逻辑推证,材料二则偏于体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4. (4) 材料二认为官方课本是否应该对《前赤壁赋》做出修改?请简析其原因。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今天对待古代思想以及典籍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