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4高二上·长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 , 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 , 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节选自《论语·八佾》)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欤桓公杀公子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②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③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空酒杯的土台。④谅:小信,无原则地守信。⑤自经:自缢。⑥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任鲁国司寇后就将他杀了。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管仲非A仁者B欤C桓公D杀公E子纠F不能G死H又相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辅佐,与《孔雀东南飞》中“儿已薄禄相”中的“相”意思不同。 B . 匹夫,平常人、普通人,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匹夫”意思相同。 C . 放,释放,与《屈原列传》中“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的“放”意思相同。 D . 遂,满足,与《琵琶行》中“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的“遂”用法和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孔子通过列举事实和与国君作比较,得出了管仲不节俭和不知礼的结论。 B . 孔子认为管仲有大节大信,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体现了孔子对人的评价有辩证思想。 C . 苏洵认为齐国大治的根源在于鲍叔牙;大乱的根源在于竖刁、易牙、开方为恶。 D . 苏洵认为竖刁、易牙之类的佞臣不足畏,可怕的是国无贤者,国既无贤,君自昏聩。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②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5. (5) 材料一、二,对管仲的评价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