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二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庐冢,也叫做“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庐”,房屋;“冢”,坟墓。 B . 浮图,梵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可以指佛塔,这里指和尚。 C . 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 . 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的意义不同,与现代汉语中的“学者”相同。
    3. (3) 对文章第③自然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要到达有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 .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看,是说明“志与力”的重要性。 C .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D . 这一段提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相互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