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涌,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遏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摘编自余英时:《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那样十三经注疏全能背诵的工夫今天已不可能。 B .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证明了今天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我们已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C . 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就少不了要对经典反复阅读,精熟记诵。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D . 古代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现代要求读书要有判断力,要有重点。
    2. (2) 下列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者非常认同朱熹“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这种既笨又聪明的方法。 B . 作者强调要“虚心”,静心、反复地读以推求原意,就会去除“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C . 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治中国学问“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样的人倒不如“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直接受益。 D .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古人、古书,但是,“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是今天中国知识界应该警觉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B .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阅读作品必须下基础工夫,“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 C . 作者在此引用鲁迅的话并不是非议他,矛头指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 . 读书人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是“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不是急于横加“批判”,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温故推陈才能知新出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