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18高一下·南宁期中)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