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2讲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更新时间:2019-03-12 浏览次数:298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王朝更替频繁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农民起义的破坏 D .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 2.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清康熙后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如以康熙中期粮价指数为100,则乾隆初为132.90,嘉庆初高达264.82,至道光年间达到532.08。其主要原因是(    )
    A . 社会环境的动荡 B . 社会需求的扩大 C . 粮食出口量增加 D . 高产作物的引入
  • 3. (2018高三下·宣威期末) 《大清律例》规定: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这一规定使得原本集中的土地化整为零,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
    A . 大户人家人口繁多 B .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 . 世家大族纠纷不断 D .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 4. (2018高三上·永春模拟) 明清时期,盛行一种佃农有权永久耕种地主土地的永佃制,即地主只能收租,无权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这一制度致使(  )
    A .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 . 佃农社会地位提升 C . 佃农地租负担得到减轻 D .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 5. (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 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 . 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C .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D . 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
  • 6. (2018高三上·防城港模拟) 明初赋税制度,民田税轻,官田税重,在募役方面为了照顾官田赋役负担,反过来官田役减,民田役重。因此,在土地买卖上,民田价高,官田价低。这一现象(  )
    A . 加剧了土地兼并 B . 增加了赋税收入 C . 减轻了百姓负担 D . 缓和了阶级矛盾
  • 7. (2018·眉山模拟)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  )
    A . “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 B . 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 . 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D . 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 8. (2018高一下·邗江期中) 清代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该工具是(    )

    A . 曲辕犁 B . 耧车 C . 翻车 D . 筒车
  • 9. (2018高一下·南宁期中) 明末清初张履详《补农书》中记载一个他设计薄产十亩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 .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 .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 .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 10. (2018高一下·东莞月考)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集中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
    A . 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 B . 统治者“不抑兼并” C .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 D .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11. (2017高三上·莆田月考)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
    A .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 .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 .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 .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 12. (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 按照明朝的法律,屠宰耕牛是犯罪行为:“故意杀死他人马牛的,杖七十,徒一年半;私宰自己马牛的,杖一百。耕牛伤病死亡的,不报官府,私自开剥,笞四十。”上述法律规定反映了明朝(    )
    A . 政府严格控制经济活动 B . 农耕经济出现衰退情况 C . 屠宰耕牛成为普遍现象 D . 农用动力没有实质变化
  • 13. (2017高三上·山东开学考) 明代熊人霖《南荣集》曾载闽浙一带的“寮主经济”:寮主者,汀之久居各邑山中,颇有资本者,披寮蓬以待菁民之至,给所执之种,俾为锄植而征其租,菁民者,汀、上杭之贫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作物大量入市 B .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 . 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D . 农业生产关系调整
  • 14. (2017高二上·黑龙江开学考)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 .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 .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 . 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 .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 15. (2017高三上·滨州开学考) 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 . 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 . 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 . 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 . 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 16. (2017高一上·钦州开学考) 明朝中期,山西大同等处,“膏腴土田……悉为豪强占种”。这反映当时(    )
    A . 农业耕种技术提高 B .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 自然经济解体 D . 土地兼并严重
  • 17. (2017高一下·天水期末) 明中叶以后,“福建地区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畛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变,罗而取之”。材料反映了(    )

    A . 土地私有遭到破坏 B . 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C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 闭关锁国得以延续
  • 18. (2017高一下·中山期末) 明朝后期马铃薯传入我国后,迅速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只有达官贵贵方能享用。到清朝中叶以后,马铃薯成为常见主食,走入寻常百姓家。对这一变化原因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 . 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B . 人口增长粮食短缺 C . 中外贸易不断扩大 D . 崇尚西方生活方式
  • 19. 清乾隆时期,广东、湖南、安徽等不少南方省份纷纷出现了“租田者不输租”的现象,为此地主向佃户收取地租抵押金,租约期满后视具体情况返还。这反映了(    )

    A . 佃农身份地位提高 B . 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C . 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D . 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 20.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

    A . 西周时期 B . 春秋战国 C . 西汉时期 D . 明清时期
  • 21. (2017·合肥模拟) 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

    A . 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 . 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C . 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D . 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 22.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这一做法旨在(    )
    A .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 C . 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D . 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
  • 23. (2017·泸州模拟) 明代政治家丘浚说:“天下盛衰在庶民,庶民多则国势盛,庶民寡则国势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清代乾隆帝说:“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且庐舍所占上地亦不啻倍蓰(数倍)。生之者寡,食之者众,肤甚优之”。这说明(    )

    A . 人口压力增大,社会局势开始动荡 B . 清朝人口大增,社会经济逐渐衰退 C . 国人普遍重视人口问题 D . 人口问题影响政治统治
  • 24. (2017高一下·三台月考)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
    A .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25. (2017·株洲模拟) 在明代,书生一旦中举即可授官食俸,退休后仍为缙绅,终身享有免税特权,并且可以泽及子孙。小户农民经常利用这一规则,携带财产投靠缙绅府下。这会导致(    )

    A . 土地集中的现象愈演愈烈 B . 科举取士的范围不断缩小 C . 税收对象上移到缙绅阶层 D . 分封贵族的现象层出不穷
  • 26. (2017高三上·荆州模拟)

    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

    A .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 . 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 .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 . 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 27. (2017·山西模拟) 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 . 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 . 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 .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 .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 28. (2017·德阳模拟) 乾隆元年延绥镇总兵奏称:“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岁得粮10万石”。至乾隆33年,陕西府谷县人民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共租蒙古地计“牛22266犋,每年共租银约3866两,共租约1971石”。这一现象(    )

    A . 表明关内土地兼并严重 B . 促进了农耕技术的革新 C . 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激化 D . 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 29. (2017·郑州模拟)

    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茘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

    A . 注重保障农时 B . 以季度为周期 C . 受到时间限制 D . 以农业为基础
  • 30. (2017高三上·怀仁月考) 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耧机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 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B . 资本主义的萌芽 C . 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D .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8高三上·华安月考)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末清初,常年战乱,各省膏腴之地变得“城无完堞,市遍蓬蒿”。既要镇压割地反清斗争,又要进行开国政权的建设,给清廷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窘境。顺治帝下令“每佐领拨壮丁十名、牛四头,于(内陆)旷土屯田”,到康熙年间,政府平定西北准格尔部及回部等叛乱后,“屯以劲旅”,广设屯田,让兵民开发当地原野。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漕运屯田等类,共同目的是支撑军队饷俸。嘉庆年间,除东北、蒙古“禁区”之外,其他省份皆有屯田,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清初屯田在加强边防及边疆同中原地区的经济联系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屯田探讨》

    1. (1) 根据材料,概括清初推行屯田制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屯田制的意义。
  • 32. (2018高一下·南宁期中) 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

    时间

    史料

    出处

    类别

    文帝三年

    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

    《汉书·文帝记》

    生产和消费并贷

    元狩三年

    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

    《史记·平准书》

    生产和消费并贷

    本始四年

    遣使者振贷困乏

    《汉书·宣帝纪》

    生产性借贷

    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

    年份

    地区

    事由

    贷放措施

    赈贷物

    康熙三年

    浙江海宁

    刮飓风、修海塘

    动款

    货币

    康熙五年

    广东

    旱灾

    动支通省积谷散赈

    谷物

    康熙十年

    淮扬

    民饥

    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

    粮米

    ——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

    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1. (1) 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
    2. (2) 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
  • 33. (2018高三下·陆川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中叶,田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是金花银的出现,二是苏(州)松(江)府等地的均田均粮活动。金花银即货币化的田赋,它是封建国家为保证朝廷财赋收入对实物田赋制进行的灵活改革。“以太祖尝折纳税粮于陕西、浙江,民以为便。遂仿其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白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其后概行于天下。”与金花银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明中叶江南的均田、均粮活动。这里所说的均田、均粮不是平均地权,而是“欲因田以平其赋,使无不税之田”。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影响。
  • 34. (2017·银川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明末清初,明代宗室藩王们及一大批官僚豪绅被镇压后,这些被镇压的藩王、官僚、豪绅所霸占的土地分布在山东、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当时清政府有的官吏建议统一回收,然后卖给农民耕种。而当时有的庶民一贫如洗,哪有钱购买这些土地呢?康熙作了一个令大部分清政府官吏张目结舌的决策,他下诏将藩王的土地无偿交给所在地的农民耕种,号称“更名田”。康熙在实施“更名田”的同时,大胆奖励官员、农民垦荒……他针对当时一方面国库粮食不充足;另一方面地方出现抛耕、荒耕的现实状况,在康熙十年,对新垦荒地免税的年限,由过去的三年放宽到四年,又宽到六年,最后宽到了十年;此外,康熙皇帝针对贫困农民在垦荒和兴修水利无资金、无耕牛的问题,他下令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资助。他说:“流移者给以官庄(官田),匮乏者贷以官牛,陂塘沟洫修以官帑(公款),则民财裕而力垦者多矣。”并下令荒地垦熟后,原主不许复认,以鼓励垦荒者的积极性。

    ——曲路浚《从前清政府的棱镜中折射当代财政之伤》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土地政策调整的积极影响。

  • 35. (2014·海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摘编自《清实录》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