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一下·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2000年3月4日,在上海华东医院,已与癌症搏斗了30多年的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女士与世长辞了。同五年前逝去的丈夫——著名生物学家曹天钦一样,她遗嘱中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谢希德的父亲谢玉铭是中国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谢曹两家是世交,谢希德与曹天钦青梅竹马,抗战爆发前,谢家从燕京迁往福建,两人鱼雁传书,联系不断。

        谢希德从小体弱多病。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她在病床上躺了整整四年,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病愈后,谢希德落下了终身残疾——她右侧的股关节已损坏,右腿从此不能弯曲。

        不久,这个纤弱的、行走艰难的东方女子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1946年春,曹天钦赴英深造。走之前,他前往福建看望恋人,并正式向谢希德求婚。尽管她因病留下了残疾,可在曹天钦的眼里依然美丽如初。1951年,这对有情人双双学有所成:谢希德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曹天钦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

        当时,美国已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1951年下半年,杜鲁门政府宣布:凡在美国攻读理工科的中国学生一律不准许返回新中国!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

        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当时已在南洋的谢父极力反对他们回国,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国外从事科研。一边是谢父的反对,另一边是祖国的召唤,面对两难抉择,曹天钦和谢希德最终选择了祖国。1952年秋天,他们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没料到,此次与老父亲一别,要再相见已绵绵无期。几十年后,她曾对一位朋友说:“我此生最大的憾事,就是父亲一直不满意我的婚姻。但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

        谢希德的大部分岁月是在复旦校园里度过的。1966年,她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当时“文革”已经开始,手术后不到一个月,“造反派”就强令她出院,回学校接受批斗。“造反派”给她规定了每天到校的时间。一天,在拥挤中上汽车时,她伤口破裂,疼得她大汗淋漓。为了准时到校,谢希德不再乘车了,每天拖着残腿步行到校。

        即使如此,她依然牵挂着科研,也就是在那时,她的科研方向开始由“固体物理”转向了“表面物理”。

        1977年8月,谢希德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随后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尽管她身居高位,但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她依然是一位平等待人的良师益友,是可敬可爱的老太太。她不厌其烦地为许多学生和同事纠正论文及信件中的英语拼写错误;她每次去北京开会,总要给爱集邮的同事寄首日封;她喜欢看足球,世界杯赛刚开始转播,她就把儿子班上的球迷请到家里来看电视……

        如今,谢先生走了,她用她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

    (选自张联《新浪博客》2013年3月4日)

    相关链接:①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那时“文革”刚结束,当许多人还对“外国”两个字避之惟恐不及时,谢希德却毫不犹豫与国外积极联系,把复旦师生送到国外去深造。后来据海外许多学者反映,也是从那时起他们才突然接触到许多复旦学者,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复旦因此在国际上声名鹊起。“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选自《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②1999年,谢希德应邀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委,并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她深知即便是科普文章也不能不讲准确性。谢希德修改文章也像做科学实验一样,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如某作者混淆了“硅片”和“芯片”这两个概念。芯片是硅片经过多道程序加工而成的,她特地画了一个简明易懂的示意图供作者参考。另一个地方,作者为求形象生动,用“指甲大小”来描述一个面积概念。不同人的手指甲可能差别很大,即便是同一个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甲大小也并不相同。谢希德根据实际情况把它改成“一厘米见方”这样较为准确的写法。求真的科学态度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谢希德对此更为看重。

    (摘编自王增藩《谢希德传》)

    1.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1938年,17岁的谢希德患了股关节结核,每天都坚持学英文、读书,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扎实的英语基础,当年就考入了厦门大学物理系。 B . 曹天钦和谢希德认为,学成归国,报效中华,是义不容辞的使命。谢希德以结婚为由,从美国去英国,并在英国举行婚礼。婚后,这对年轻夫妇决定返回祖国。 C . 复旦大学80年代初出国的学者,大部分是由谢希德送出去的。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D . 谢希德认为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拥有相濡以沫的丈夫和美满温馨的家庭。她同丈夫曹天钦一样,都将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
    2. (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开头写谢希德的辞世及遗嘱,这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开头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也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B . 新中国成立后,谢希德的父亲极力反对谢希德回国,一是担心她和曹天钦分居两地;二是考虑她事业的发展,担心国内科研条件差影响她在物理学研究上取得成绩。 C . 谢希德在担任新世纪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委的时候,修改书中的两篇科学小品。表明了谢希德求真的科学态度。 D . 谢希德虽然体弱多病,但毅力惊人,科研方向专一,几十年研究“固体物理”,取得了丰硕成果。 E . 一般来说,“先生”是用来称呼男性的。本文作者在文末把女科学家谢希德称为“谢先生”,这里说明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失误。
    3. (3) 本文称谢希德为“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你认为依据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