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新疆农二师华山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2-09 浏览次数:76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gě)     之狐(shī)  孙(féng)  秦(quē) B . 心(fǔ)     樊期(yū)   视(wǔ)    玉玦(yué) C . (chéng)  血(dié)    浸(zé)    血(yǔn) D . 丑(guǐ)    舻(zhú)    道(pū)    酒(shī)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橘子州   万户侯   颓圮   休短随化 B . 青荇     笙箫     长篙   是殊世异 C . 斑斓     寥落     菲薄   幽暗昏惑 D . 峥嵘     修禊事   惆怅   相于枕籍
  • 3.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王羲之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B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人因此被成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乐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C .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左传》,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是对历史著作《春秋》较为详细的叙述。 D .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主要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有时为了突出谋臣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
  • 4. 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将每月第一天称为“晦”,将“十五”称为“望”,“十六”称为“既望”,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朔”。 B . 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C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北向座,张良则为侍坐。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 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名字写出。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 5. 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    )

    A . B . C . D .
  • 6. 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是(    )

    A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 .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C . 偏袒扼腕而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 .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
  • 7.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活用完全一致的是(    )

    A . 今太子之,请辞决矣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 . 固知死生为虚诞                   幽壑之潜蛟 C . 侣鱼虾而麋鹿                     问其 ,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 . 火尚足以也                       不知东方之既
  • 8.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

    A .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B . 以其无礼于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D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秦王必喜而见臣           素留侯张良 B .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C . 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   越过以远,君知其难也 D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大礼不小让
  • 10. (2015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寡人过也      行李往来 B . 秦王还柱走      倚柱 C . 我呼入        窃大王不取也 D . 击沛公于坐      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 11. 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④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悟言一室之内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燕王拜送于庭

    A . 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B . ①②⑤/③④⑧⑦/⑥ C . ①②⑤/③⑥/④⑧/⑦ D . 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 1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奈何?

    ②及其所既倦

    ③今者有小人之言

    ④后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⑤泣孤舟嫠妇

    ⑥又以悲夫古书不存

    ⑦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 , 欣然前往

    ⑧纵一苇所如

    A . ③④⑤/⑥/①⑦/②⑧ B . ③⑤/⑥⑧/②④/①⑦ C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 ①②⑧/③⑤/⑥/④⑦
  • 13. 依次填放下列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在十八日早晨,__________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__________得到噩耗,说卫队__________开枪,死伤至数百人,__________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__________我对于这些传说,__________ 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__________我还不料, __________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__________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__________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A . 便  才  竟然  但  可  何  可是  也  何况  更 B . 才  便  居然  而  但  竟  然而  也  况且  更 C . 便  才  居然  而  可  竟  可是  还  况且  更 D . 才  便  竟然  但  但  何  然而  也  何况  更
二、<b >默写</b>
  • 1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携来百侣曾游,

    ②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⑦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三、<b >文言文阅读</b>
  • 15.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B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  观:观看 C . 而人之所至焉              罕:少 D .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者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2. (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

      ③不随止也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⑤然力足至焉

      ⑥又悲夫古书之不存

      A . ①⑥/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⑤/⑥ C . ①④/③⑤/②/⑥ D . ②③④/①⑤/⑥
    3. (3) 对第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一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作者既重视主观努力,又重视客观条件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B . “其孰能讥之乎?”是一个反问句,与前面内容联系来看,还是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 . 用对比和层层深入的方法说理,所阐述的道理具有普遍意义。 D . 作者用了象征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需要有坚定的意志的道理。
    4.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疲转饷。汉王项羽相与临广武①之涧而语。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项羽十罪。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汉王出行军,病甚,因驰入成皋。

        当此时,彭越将兵居梁地,往来苦楚兵,绝其粮食。田横往从之。项羽数击彭越等,齐王信又进击楚。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丁壮军旅                 苦:以……为苦 B . 病甚,因人成皋           驰:骑马奔跑 C . 斩首八万,遂定楚地       略:大致,差不多 D . 汉王项羽十罪             数:一一列举
    2. (2) 给文中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B .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C .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D .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毂城
    3. (3)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四、<b >现代文阅读</b>
  • 17.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 B . 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 C . 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 D . 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
  • 18.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讲讲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

五、<b >语言表达</b>
  • 19. 把下面的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当时他34岁。王安石与朋友和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文记游,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想。

六、<b >作文</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