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步...

更新时间:2015-09-08 浏览次数:28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中国古代,在皇权的影响下,以相权为中心的中枢机构不断变化。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 .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 .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 2.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

    A . 秦代 B . 汉代 C . 唐代 D . 元代
  • 3.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的削弱 B . 宗法制的消亡 C .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分封制的巩固
  • 4. 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官僚贵族子弟

    富豪

    平民

    贫民

    69.6%

    6%

    15.7%

    8.7%

     由上表可见,汉代察举制(   )

     

    A . 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 . 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 .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 沿袭了世卿世禄制
  • 5. 针对某一政权成立之初的人员成分,清代史学家赵翼评价说:“为天地一大变局”,“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该政权是(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西汉 D . 唐朝
  • 6. 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 . 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 . 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 . 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 . 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 7. 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 . 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 . 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 .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 8.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 9. 隋朝融汇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做出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和创新。图中所示隋朝实行的制度(  )

    ①体现了皇权增强的趋势             ②有利于宰相的擅权专断

    ③反映了行政分工与牵制             ④造成了皇权的专制独裁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0.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

    A . 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 . 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 . 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 . 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 11.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
    A .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 .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 12. 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 .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 . 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 . 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 . 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 13. 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 14.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
    A . 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 .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 . 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D .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15. 下图显示的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在青藏高原设置机构加强统治。这个朝代是(    )

     

    A . 秦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清朝
  • 1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 17.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察举制 C . 世卿世禄制 D . 八股取士
  • 18. 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 .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 .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 . 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 . 元朝设立中书省
  • 19. 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20.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 .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 .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 21. 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    )


    A . 秦朝实行九卿制度 B . 汉武帝设置中朝 C .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D . 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 22.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 君主专制的发展趋势 B . 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 C . 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D . 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第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久困弱。

                                             ——《朱子语录》

    材料三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说明该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的进步性。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如何将“一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3. (3)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

  •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隋文帝由于政治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不分身份地位从社会中考评人才,开科举士。唐代,科举得以定制。宋代科举制基本沿袭唐代,进一步做出改革完善,为实现“取士不问家世”的这一原则在选拔人才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摘编自杨晔《科举制度评析》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途径和主要标准。

    2. (2) 材料二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 (3) 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分析材料三中的选官制度的新变化及其政治影响。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和东亚系双聘教授本杰明·艾尔曼( Benjamin Elman)说:“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合所学知识评论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