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西城中学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17-03-10 浏览次数:583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2016七上·徐州期中)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曾为“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赠书法作品:“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  )

    A . 尧和舜 B . 舜和禹 C . 黄帝和炎帝 D . 周文王和周武王
  • 2. 大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是(    )

    A . 西周 B . 商朝 C . 夏朝 D . 春秋
  • 3. (2016七上·东莞期中) 关于甲骨文,错误的解释是(    )

    A . 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 . 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C . 商朝时期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D . 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 4. 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 .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 . 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 5. (2016七上·微山期中)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而产生的相关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6. (2015七上·山西期末) “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这里的“他”是(   )

    A . 周武王 B . 齐桓公 C . 晋文公 D . 楚庄王
  • 7.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都江堰处在震中最近的地区之一,但主体工程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这项一直造福人类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是由谁主持修建的(    )

    A . 李冰 B . 屈原 C . 大禹 D . 祖冲之
  • 8. 你知道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的是哪件工具(    )

    A . 打制石器 B . 磨制石斧 C . 骨耜 D . 铁犁
  • 9. (2016七上·东营期中)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 . 使用的铁农具最多 B . 使用牛耕最普遍 C . 商鞅变法最彻底 D . 兴修水利工程最多
  • 10. “高高在上自称朕,地方推行郡县制,车同轨来书同文,焚书坑儒搞专制。”这一顺口溜反映了统治者实行的政策。这位统治者是(    )

    A . 周文王 B . 周武王 C . 秦始皇 D . 汉高祖
  • 11.

    我国最早将货币统一成图样式的朝代是(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12. 如你生活在秦朝,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我和朋友一起学习儒家经典《论语》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拜孔子为师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13. (2015七上·盐城月考) 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A . 匈奴族 B . 鲜卑族 C . 大月氏 D . 氐族
  • 14. 一部电视剧的片头有这样一句话:“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个“他”是指(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唐太宗 D . 乾隆帝
  • 15.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A . 卫青 B . 董仲舒 C . 霍去病 D . 主父偃
  • 16. 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西域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

    A . 张骞 B . 玄奘 C . 马可·波罗 D . 鉴真
  • 17. 欧洲人最早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是在(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宋朝
  • 18. 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    )

    A . 发明了印刷术 B . 改进了造纸术 C . 发明了火药 D . 制成了罗盘针
  • 19.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                                       
    A . 受到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侵扰 B .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20. 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江南有发展经济的优越自然条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江南地区战乱较少

    ④北方人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二、<b >解答题</b>
  •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三: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战国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是哪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论编撰成了哪一本书?

    2. (2) 材料二是谁说的话?这三句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3. (3) 材料三中“书籍被烧”带来的“致命打击”指的是秦朝哪一事件?

    4. (4) 材料三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是指春秋战国以来思想界活跃的什么现象?你能说出还有哪家思想,代表人物是谁吗(答出其中一家就行)

  • 22.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

    1. (1) 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写出两点)

    2. (2) 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

    3. (3) 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4. (4) 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什么改革内容?

    5. (5) 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 23.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三国鼎立形势图:

    1. (1) 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李白诗中所述的是秦王什么贡献?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重要的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他又创新了什么地方行政制度?

    2. (2) 材料二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的什么措施?这个措施有什么影响?

    3. (3) 除此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他还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材料三中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A;B;C

  • 24.

    “领略迷人的西域风情,聆听沙的呼吸,触摸历史的脉搏──追寻丝路”这是某旅行社刊登的广告。现有顾客上门咨询,请你当一名历史导游,依据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 (1) 对文中“丝路”的开通,功劳最大的是谁?他出发地点在哪里?他第一次到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 (2) 该“丝路”的长期维持主要得益于西汉政府设立的什么机构对西域有效管辖?

    3. (3) 该“丝路”的开通,有什么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