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四川省乐山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8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上·连云港月考)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C .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 2. (2017·乐山模拟) 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这说明(    )

    A . 唐文化多元共荣 B . 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C . 君权的极度强化 D . 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 3. (2017·乐山模拟) 在宋代文献中,大量出现墟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以及墟、舍、圈、集、场等词语。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专业性市镇广泛兴起 B . 商业开始突破空间限制 C .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城乡市场分散管理混乱
  • 4. (2019高一下·昆明期中) 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

    A . 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 . 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 . 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 5. (2017·乐山模拟)

    读下图,可以推知1849—1903年的中国(    )

    A . 列强在华投资大幅增长 B . 近代化经济成分增长明显 C . 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D . 政府已全面放弃重农抑商
  • 6. (2017·乐山模拟)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

    A . 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 .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 .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 . 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 7. (2017·乐山模拟) 红一方面军从中央根据地出发时有86000人,一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最终虽仅有7000人到达陕北,但仍宣告了长征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这一胜利表明(    )

    A . 坚定理想信念是成功的支柱 B . 党内根除了左倾错误 C . 党的工作重心暂时转入城市 D . 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 8. (2017·乐山模拟)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国家重点项目有56个安排在东北。国家对东北的实际投资额占全国实际投资额的15.3%。从工业化的现实需要来看,当时重点布局东北( )

    A . 适应了战后全球化和引资需要 B . 巩固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 C . 有利于尽快建立基础工业体系 D . 实现了工业布局合理规划
  • 9. (2017·乐山模拟) 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进行道德反思。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

    A . 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 . 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C . 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D . 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准
  • 10. (2017高三上·莆田月考) 光荣革命后,辉格党长期掌权,却不对已有制度作任何变动。法学家布莱克斯通(1723—1780)也认为英国政治“几乎就是完美无缺,只有其拥有者的愚蠢与过失才可能丢失或摧毁它”。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 立宪政治已经完善 B . 缺乏社会变革动力 C .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 政治倾向日益保守
  • 11. (2017·乐山模拟) 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和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总统兼任军队最高统帅,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 . 总统权力不受任何制约 B . 国会权力居于弱势地位 C . 用法律规范总统的权力 D . 联邦中央完全控制地方
  • 12. (2017·乐山模拟)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政治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

    A . 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 . 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C . 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D . 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二、综合题
  • 13. (2017·乐山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府主动提倡工商业以来,对民法和商法的需要就变得明显起来了;同时,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不平等条约的种种不利,并希望取消治外法权。英、美、日也在它们1902和1903年签订条约时要求修改法律。为此,设立了官署,由沈家本任主管,检查《大清律例》。1905年,如剐刑等酷刑被废除。杖刑等体罚由罚款代替,连坐和严刑拷问也被废除。1906年起,政府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帮助编撰民法、商法和新的刑法;新刑法草稿在1908年完成。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重视立法。截止七届人大共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刑法以及经济方面的法律等。……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

    ——摘编自顾昂然《回顾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末和新中国两次修订法律的背景,及其修订过程的相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末相比,新中国70年代末以来在法制建设上有哪些新变化。

  • 14. (2017·乐山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读古代典籍。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等介绍西学知识的书刊,并游历香港。后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南归途中大购西书,认真研读,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中法战争失败后,要求变法图强,进行宣传活动。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15. (2017·乐山模拟) 【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改革回眸】

    材料:为缓和社会矛盾,1712年康熙颁发谕旨,把康熙五十年(1711)政府所掌握的全国人丁和应征的丁银,基本加以固定,作为以后每年征收丁银的常额依据,之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能解决赋役负担偏枯不均的问题。雍正即位后,进一步加强赋役改革,推行摊丁入亩。雍正元年(1723),按“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和“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的原则在直隶试点,将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第二年“造册征收,(在直隶全省)通省计摊,统为核算”。接着,除山西等少数省外,相继全国推行。至雍正七年基本上普及到全国的绝大部分省区。自此,“一省之内,(亦)则例各殊”的徭役形式“始归划一”, 故有人称“(摊丁入亩)一举而数善备焉。”

    ——摘编自冯元魁《论清代前期的赋役制度》

    1. (1) 根据材料,概括雍正时赋役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雍正推行赋役改革的历史作用。

  • 16. (2017·乐山模拟)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5月,德军入侵法国等西欧国家,6月,法国投降。日本国内“不要误了公共汽车”的呼声高涨。7月,日本政府制定《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制定了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方针和政策。7月,日本进军印度支那南部,作为南进的桥头堡。对此,美国冻结了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与美采取一致行动。1941年12月,日本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至1942年5月,日军占领了泰国、马来亚、菲律宾、缅甸、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等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的许多岛屿。1942年元旦,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摘编自齐世荣等主编《世界近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制定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政策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南进东南亚和西太平洋的影响。

  • 17. (2017·乐山模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述评】

    材料:王艮(1483—1541),江苏泰州人,他出身灶户,做过小商贩,布衣终身,曾师从王阳明。到晚年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提出了“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的命题,认为一物有本有末,而吾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就是要认识和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因此他主张“修身立本”,以此完善自我;强调“尊身”、爱身和保身,方能人己平等和爱人。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即是道”,人们的吃饭、穿衣等日常物质生活需要是人的自然本能和生命价值。因此“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他所开创的泰州学派,在明中叶以后得到广泛的传播,“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个具有早期启蒙色彩的学派。王艮也因“非名教之所能羁络”而被李贽称之为“真英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指出王艮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发展。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艮思想及泰州学派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