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沪教版(全国) /九年级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同步...

更新时间:2015-09-29 浏览次数:10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同步检测
  • 1. 现有化学反应:X+Y→Z,若将agX和bg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   )         

    A . 等于(a+b)g B . 大于(a+b)g C . 小于(a+b)g D . 不大于(a+b)g
  •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因为“质量守恒”,所以煤燃烧后产生的煤渣的质量一定跟煤的质量相等 B . 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的质量大 C . 100 g酒精与100 g水混合后的质量为200 g,该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 . 氢气和氧气形成的混合物的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水的质量
  • 3. 现将10克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克A完全反应后生成8克C和4克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

    A . 1:1 B . 2:1 C . 4:1 D . 5:1
  • 4. 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

    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 . ①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①③④⑥ D . ①③④⑤⑥
  • 5. 在一定条件下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B .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 . 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数目都不变
  • 6. 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 B . C . D .
  • 7. 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 10克水与10克酒精混合后质量为20克 B . 2L一氧化碳与1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L二氧化碳 C . 点燃氧气与氢气的混合物9克,充分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一定等于9克 D . 8克硫在16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为16克
  • 8.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二氧化硫,下列对该有机物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

    A . 一定含碳、氢、硫元素 B . 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 C . 只含碳、氢元素 D . 一定含碳、氢、氧元素,可能含有硫元素
  • 9. 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 .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 . 打开盛酒精的瓶盖,一段时间后酒精的质量变小 C . 镁带燃烧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D . 澄清石灰水在空气中露置一段时间后变重
  • 10. 摩托罗拉研发了一种以甲醇为原料的新型手机电池,其容量为锂电池的10倍,可连续使用一个月才充一次电,其电池反应原理为2CH3OH+3X+4NaOH=2Na2CO3+6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                      

    A . O2 B . CO C . CO2 D . H2
  • 11. 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的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4

    0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 待测值为53 g D . 反应消耗(或生成)的Y、Q的质量比为24:14
  • 12. NH4ClO4(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A . CO2 B . Cl2 C . O2 D . N2
  • 13. 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B . 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 .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物质 D .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 14. (2015九上·承德月考) 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丙可能是单质 B . 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 .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 . 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 15. 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 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C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D . 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A+B=A2B
  • 16. 李洪志在一次“法lun功”演讲会上说他可以用气功将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变成石油(由碳、氢、氧元素组成)。这当然是弥天大谎。请你用化学知识来批驳李洪志的这一说法是伪科学的 。


  • 17.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 (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2. (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 18. 为防止煤气泄漏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C2H5SH+9O2═4CO2+2X+6H2O,则X的化学式为

  • 19. 如果氧气不足,乙醇(C2H5OH)燃烧可能还有CO生成。若乙醇燃烧产物中CO和CO2的总质量为25.2 g,其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5,则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 g,产物中水的质量为 g。


  • 20.

    在右图的装置中,当两种溶液发生反应后,天平不再保持平衡,指针向右偏转。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反应物不变,要使天平在反应后仍然保持平衡,你认为对装置的改进措施是


  • 21. 为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 g

    112.6 g

    118.4 g

    反应后

    8.0 g

    112.4 g

    118.4 g

    1. (1) 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2. (2) 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 (3) 在三个实验中,实验正确地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4. (4) 由此可得出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体系中进行。

  • 22. 在化学反应A+B=C+D中,已知5gA与10gB恰好反应生成了13gC和若干克D,要制得4gD,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

  • 23. 高温加热10g碳酸钙,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测得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50%。

    1. (1) 若10g碳酸钙全部分解可产生多少克氧化钙?


    2. (2) 实际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是多少克?


  • 24.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生成蜡烛的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1. (1)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①一定有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2. (2)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①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②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的烧杯,观察现象。

    3. (3) 【证据与结论】实验①,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实验②,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则猜想①成立。
    4. (4) 【分析与交流】实验①和实验②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元素,因为

  • 25. 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 (1) 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 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 g。m和n的关系为:m n (填“<”“>”或“=”)。

    2. (2) 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 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y g。x和y的关系式为:xy (填“<”“>”或“=”)。

    3. (3) 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 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 g。a和b的关系式为:a_   _(填“<”“>”或“=”)b。

    4. (4) 通过对三个实验的分析,你认为用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才能判定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总质量和生成物总质量是否相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