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历史学科高二年级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86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在每一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1840年10月,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密折中指出:“自道光元年(1821 年)至今,粤海关已征银三千余万两。收其利者,必须预防其害。若前此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何至尚形棘手?”由此可见他( )。

    ①批评朝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②主张利用海关税收加强海防建设

    ③视“制炮造船”为“制夷”的重要手段     ④希望扭转鸦片战争的被动局面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2. 19世纪40年代,魏源等人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有了初步认识,认为是(   )。


    A . 军事技术落后 B . 社会制度滞后 C . 政治腐败 D . 思想观念陈旧
  • 3. “《海国图志》是倾注着魏源多年心血、承载着他无限希望的时代巨著,刊行后却问津者寥寥。而且一些顽固守旧官僚对之肆加攻击,甚至主张将之付之一炬。”《海国图志》遭到顽固势力攻击的主要原因是它(   )。

    A . 重视儒家学说 B . 主张经世致用 C . 倡导学习西方 D . 介绍西方史地
  • 4. 《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在日本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此书未能在中国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 士大夫们不重视 B . 相同的著作很多 C . 缺乏社会环境 D . 缺乏物质基础
  • 5.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哪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

    A . 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 . 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 . 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 . 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视船坚炮利
  • 6.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中,他观察历史现象的思想方法是(   )。

    A . 用今天的价值标准评判历史 B . 把主观的设想作为历史证据 C . 在特定历史环境中解释历史 D .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 7. 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但没有把下列哪一项列为“夷”之“长技”来实现的是(   )。


    A . 机器生产 B . 议会制度 C . 军事技术 D . 科技教育
  • 8.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 . ①②⑥ B . ①③⑥ C . ②④⑤ D . ③④⑦
  • 9.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 . 顺应时代潮流 B .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 . 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 . 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 10.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


    A . 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 . 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 洋务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D . 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11. 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以下对早期维新派所引发的社会思潮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延续

    ②早期维新派对“中体西用”学说的具体运用

    ③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④维新派对此社会思潮进行了实践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③
  • 12. 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

    A . 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 . 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 . 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 . 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 13. (2019高二上·临夏月考)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   )


    A . 民主共和思想 B . 三权分立学说 C . 君主立宪思想 D . 人文主义思想
  • 14. 康有为在《春秋董氏学》中说:“无教者,谓之禽兽;无道者,谓之野人。道、教何从?从圣人。圣人何从?从孔子。”康有为的真实意图是(   )


    A . 对孔子要绝对服从 B . 弘扬儒家思想文化 C . 借助儒学宣扬西学 D . 维护封建王朝统治
  • 15. (2021高二上·云南月考)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 . 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 . 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 . 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 . 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 16. (2017高二上·肇庆月考)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相似(   )。

    A . 魏源 B . 梁启超 C . 孙中山 D . 胡适
  • 17.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以表示信奉进化论。以下人物中最早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的是(   )。

    A . B . C . D .
  • 18.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

    A . 提倡维新变法 B . 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 . 宣传科学救国 D .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 19. 西方人文主义者倡导以古典为师,中国维新派提出“托古改制”。其相同目的是( )。


    A . 抨击封建专制 B . 弘扬传统文化 C .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D . 主张政治变革
  • 20.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中可以得出维新派( )


    A . 施政纲领得到皇帝的支持 B . 变法得到清军支持 C . 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D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21.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   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 22. (2018高二上·肇庆期末) 洋务派与顽固派、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之类的思想争论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史。这些争论所涉及的共同话题可能是(   )


    A . 政治的民主化 B . 救亡图存 C . 经济的工业化 D . 思想的自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材料三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海国图志·议战》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魏源提出了什么思想命题?

    2. (2) 根据材料二,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魏源认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方法(途径)是什么?他是怎样做的?

    4. (4) 从材料看,魏源对外国人的认识尚存在什么偏见?原因何在?

  • 24. 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某中学最近拟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

    展览一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面几位人物:①梁启超   ②林则徐   ③魏源   ④康有为。

    展览二  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人对西学的争论。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乙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要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丙认为乙是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1. (1) 从对“西学东渐”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将上述人物分类。

    2. (2) 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3. (3) 某中学准备就丙的观点开展一项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确定一个课题。

      课题:

      以下是展览的结束语:“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是近年来颇为鼓舞人心的预告。在21世纪新形势下,“与中外历史文化巨匠握手,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4. (4) 请根据结束语和以上材料,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 25.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海国图志》

    材料二  “外国之长,度不过技巧制造,船坚炮利而已”。“炸弹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之道,究在人心而不在器。”“……艺事虽未所兼长,究不能离道而言艺,本来轻重之分,固有如此”。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梁启超及其《变法通议》: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 (1) 以上材料和图片分别属于哪些派别?其主张是什么?

    2. (2) 根据上述材料及图片,分析说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的基本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