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淮海中学高考语文四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3-27 浏览次数:6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语言文字运用
  • 1. (2016·淮阴模拟) 在下面句子空缺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至晚年,往往会于回忆之中,沈从文说过“回忆是有毒的”,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靠回忆活着的人,确已缺少了创造的活力。没有回忆的人生又是有的。回忆往往是人生驿站上的回眸,你,可将经验性的东西展示给后人,使其少走弯路。

    A . 沉迷    缺憾    追根究底 B . 沉溺    缺憾    追根溯源 C . 沉溺    缺失    追根究底 D . 沉迷    缺失    追根溯源
  • 2. (2016·淮阴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B . 城关中学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为山区百姓义务投递邮件,几年来没有丢失一封信,推动了村民之间的联系,弥补了当地交通发展的局限。 C . 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膝盖曾做过多次手术,经常需要打消肿针,饱受伤病的折磨,最终在32岁的时候做出了离开赛场的决定。 D .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 3. (2016·淮阴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 . 夕阳下的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畅直的线条 流泻着,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尘滓,像用巨大的筛子筛过。 B . 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远远望去,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C . 人生如一本书,应该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乏味的字眼;人生如一首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忧伤的音符。 D . 一笔而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又如蛟龙飞天流转腾挪来自空无又归于虚旷,这近乎癫狂的画作包孕了天地间的灵气。
  • 4. (2016·淮阴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总觉得,我们有些作家太虚伪了,我觉得关键的一点是,他们的作家有忏悔意识,敢于面对真实的内心世界。

    ①这是我们的作家最失败的地方

    ②他们有一种“扬善”的美德,但也有一种“隐恶”的劣性

    ③俄罗斯为什么可以产生那么多一流的大作家

    ④缺少一种真正的悲悯情怀和忏悔意识

    ⑤不敢叩问自己的灵魂,把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人看

    A . ④②⑤①③ B . ⑤②④①③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②⑤①④③
  • 5. (2016·淮阴模拟) 对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5月22日,莫言出席中拉人文交流研讨会发表演讲:“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莫言称,自己有一个与马尔克斯相见的幻想,“我甚至都想好了见到他时应该说的第一句话,到了后来因为他身体欠佳,这个幻想没有变成现实”,“我当年想好的见到马尔克斯时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先生,我在梦中曾经与你一起喝过咖啡,但哥伦比亚的咖啡里面,有点中国绿茶的味道。”

    A . 这是一个颇富趣味的场景假设,体现了莫言语言的幽默 B . 咖啡与绿茶,是莫言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比喻,说明了它们的平等 C . 哥伦比亚的文化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D . 这句话意在说明中国文化与拉美文化的内在有一个天然的交互性
二、文言文阅读
  • 6.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下列各题。
    答任幼直先生书
    吴定
        丁酉之冬,识先生广陵。邂逅之交,情逾故旧,我穷屈,吁叹再三。昨复辱书,谓今岁将还朝供职,愿定出文章,先生携而献之卿大夫好士者之前,必有拔而出之深渊者。先生不量定之庸驽而惠恤之,执书感唏,敢违嘉命?
        虽然,窃有说。定顽懦之资,二十年来,迭尝骨肉忧患,攻讨未。所为文章,空疏弇鄙。且夫三尺童子,皆言富贵有命。昔黄允以隽才知名,或谓之曰:“子有过人之才,恐守道不笃耳。”后司徒袁隗从女求姻,见允叹曰:“得壻如君足矣。”允闻,遂黜遣妻。其妻大召亲属,历数允隐恶而去。允此废于时。呜呼!毁行求荣,不用反废,知命者固如是哉?大抵众人之知命也,亨既定,众知之,君子独知命于亨屯未定之先,故可贵也。
        且夫储石成城,而后能严出入;储货成市,而后能通往来;储礼义成君子,而后能治天下之众,群生以 , 万物以昌。杨素使谓文中子曰;“盍仕乎?”曰:“汾水之南,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有田,可以具饘鬻,弹琴著书,不愿仕也。”今定生逢有道,非不愿仕者,顾自以齿逾三十,学行仅比中人,中夜悲思,诚有不知所以进者。吾闻君子养浩然之气于蓬筚之中,定将考道穷山,顺天地之心,分先贤之责,以自奋也,岂敢复逆命争名,忘其逾分哉
        夫荐士,盛节也。定不敢援上。且《淮南子》不云乎?“玉工惑玉之似碧卢者,惟猗顿不失其情”。定之文,耻不若碧卢也,百世之后,岂无猗顿其人者,但旦暮之名
    辱先生宠眷而不获奉教,感偕愧集。不宣。
    【注】:①②《淮南子》许慎注:碧卢,似玉的美石;猗顿,鲁之富人,能知玉理。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穷屈,吁叹再三    矜:夸耀 B . 迭尝骨肉忧患,攻讨未    遑:闲暇、空闲 C . 既定,众知之    屯:艰难 D . 群生以    洽:协和,和睦
    2. (2) 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愿定出文章/遂黜遣 B . 顽懦之资/允此废于时 C . 后司徒袁隗从女求姻/但旦暮之名 D . 识先生广陵/学行仅比中人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生不量定之庸驽而惠恤之,执书感唏,敢违嘉命?

      ②毁行求荣,不用反废,知命者固如是哉?

      ③岂敢复逆命争名,忘其逾分哉

    4. (4) 文中作者谢绝任幼直举荐,除自认才疏学浅之外,还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三、古诗文阅读
  • 7. (2016·镇江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注]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此词是作者归隐后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1. (1) 简要分析首句“缕”字的妙处。

    2. (2) 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简要分析。

    3. (3) 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 8. (2016·淮阴模拟)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辘辘远听,。(杜牧《阿房宫赋》)

    ②今年欢笑复明年,。(白居易《琵琶行》)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庄子《逍遥游》)

    ,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⑤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唇焦口燥呼不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⑧独学而无友,。(《礼记•杂记》)

五、现代文阅读
  • 9.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 (1) 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 (2) 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3. (3) 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具体分析。

    4. (4) 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 10.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真情实感”论的贫乏和僵化

        现代和当代散文缺乏系统的理论,散文理论界影响最大的是“真情实感论”。其著名论述是:“散文创作是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文学样式。”“它主要是以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打动读者。”不难看出,事实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实感”,也就是抒情性上。这种“真情实感论”在相当一个时期中,拥有相当的权威,至今仍然得到学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广泛认同,但这样的理论是极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实感并不是散文的特点,而是一切文学共同的性质。其次,真情实感的强调,并非永恒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现象,最初出现在五四时期,是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反拨,后来,是在新时期对“假大空”政治图解的颠覆。把这种理念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抽象出来,作为散文的永恒的性质,实质上是以抒情为半径为散文画地为牢。中国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为务,不以抒情见长的散文杰作,比比皆是。不管是蒙田还是培根,不管是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还是罗兰•巴特的《艾菲尔铁塔》,甚至是苏东坡的《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都不仅仅是以情动人的,其中的理性、智性,恰恰是文章的纲领和生命。

        这样的散文理论之所以独步一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话语霸权遮蔽了思维方法上的漏洞。第一个疏漏是把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散文观念当作永恒不变的规律。第二个疏漏比之第一个漏洞更加严重,那就是,真情实感,和巴金讲真话一样,并不是文学的规律,而是对作家的道德要求。第三个遗漏,就散文而言,在表现情感时,并不一定局限于真和实,作为文学创作,最根本的规律乃是想象,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真假互补虚实相生。

        因为没有西方现成的理论资源,也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理论,散文不得不从历史和现状中直接进行概括。这就用得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问题在于,流行的真情实感论,既没有逻辑的系统性,又没有历史的衍生性。它是一种抽象混沌,没有内部矛盾和转化。实际上,情和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在矛盾中转化消长的。情的特点是动,但是,情是一种“黑暗的感觉”,情之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借助感觉才能传达,所以叫做“感动”。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在情感冲击下发生“变异”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贾宝玉第一眼看到林黛玉就说这个姑娘见过的,王维在散文中感到深巷寒犬“吠声如豹”,这些在真情冲击下变异了的感觉,明显不是“实感”,而是“虚感”。通过这种“虚感”传达出来的感情是真情还是假情呢?

        看不到内在矛盾,也就看不到运动发展、变化,从而对情与感的历史的消长视而不见。在散文历史的最初阶段,实用理性占着绝对的优势,情在散文中是被排斥的。至少到了魏晋以后,抒情才从实用理性中独立出来。晚明小品中提出独抒性灵,五四散文继承了这个传统。散文的抒情主题,其深层的矛盾,其实不仅在于感,而且在于理。主情的极端就是用变异的感觉来抑制理性,走向极端就是情感的泛滥,变成了滥情、矫情、煽情。故到了二十世纪中叶,西方产生了抑制抒情的潮流,在中国的先锋诗人和小说家中,跳过情感,直接从感觉向审智方面深化,追求冷峻的智性成为主流,而散文却停留在真情实感的抒情中。直到余秋雨出现,他把诗的激情和文化的智性,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迈向了散文的新阶段,也就是从主情到主智的历史过渡。

        “真情实感论”如果真要成为一种严密的学科理论基础,起码要把情与感之间的虚和实,情与理之间的消和长作逻辑的同时又是历史的展开。它最大的缺失在于号称散文理论,却并未接触散文本身的特殊矛盾。

    1. (1)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以“真情实感论”作为散文理论犯了哪些错误,试分点简要概括。

    2. (2) 请根据文意,简述在创建严密的文学理论时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3. (3)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六、作文
  • 11.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对外部世界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

    ——冯友兰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12.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 学 无 所 遗 于 辞 无 所 假 咸 以 自 骋 骥 騄 于 千 里 仰 齐 足 而 并 驰 以 此 相 服 , 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节选自《典论•论文》)

    1. (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 (2) 下列不属文学批评的作品是(    )

      A . 《典论•论文》 B . 《文心雕龙》 C . 《山海经》 D . 《人间词话》
    3. (3) 《典论•论文》作者 , 其文学成就非常突出,他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之一。

    4. (4)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段的观点。

  • 13. (2016·淮阴模拟)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二老说过“大鱼来咬你”的玩笑话,深深印在翠翠的心里,从此,英俊勇敢而又关心体贴人的二老就占据了翠翠的心。 B . 《子夜》中,吴荪甫说:“要来的事到底来了!”吴少奶奶听了却“自感惭愧”,是因为林佩瑶与雷鸣的重逢,让空虚寂寞的吴少奶奶内心有些迷乱。 C . 《欧也妮•葛朗台》中,人们称葛朗台为“葛朗台老爹”,他的一举一动,往往很快在小城里传开,被认真揣摩,支配了全城人的情绪,可见人们对年长者尊敬的心态。 D . 《女神》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主要是“五四”狂飙突进时代改造旧世界、冲击封建樊篱的要求: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打破一切封建枷锁,歌唱一切破坏者。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情的热爱和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E . 《茶馆》中,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常四爷毫不讳言对社会的不满:“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他最后更是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1. (1)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是贾雨村对月寓怀吟的诗,反映了他的什么特点?他在《红楼梦》的结构方面有何作用?

    2. (2) 请简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情节。

  • 15. (2016·淮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法”是江西派吕本中提出来的口号,是要诗人既不破坏规矩,又能够变化不测,给读者以圆转而不费力的印象。杨万里所谓“活法”当然也包含这种规律和自由的统一,不仅如此,根据他的“万象毕来”、“生擒活捉”等话看来,可以说他努力要跟自然界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恢复耳目观感的天真状态。古代作家言情写景的好句或者古人处在人生各种境地的有名轶事,都可以变成后世诗人看事物的有色眼镜,或者竟离间了他们和现实的亲密关系,使他们的作品“刻板”、“落套”、“公式化”。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譬如赏月作诗,他们不是想到杜老的鄜州对月或者张生的西厢待月,就是想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或者“本是分明夜,翻成黯淡愁”。六朝以来许多诗歌常使我们怀疑:作者真的领略到了诗里所写的情景,还是他记性好,想起了关于这个情景的成语古典呢?杨万里也悟到这个道理,不让活泼泼的事物做死书的牺牲品,把多看了古书而在眼睛上长的那层膜刮掉,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写了形形色色从没描写过以及很难描写的景象,因此姜夔称赞他说“处处山川怕见君”。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 (1) 请简要概括杨万里的“活法”在文中的意思。

    2. (2) 如何理解“他们仿佛挂上口罩去闻东西,戴了手套去摸东西”?

    3. (3) 请结合材料,说说姜夔为什么称赞杨万里“处处山川怕见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