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试卷预览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十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377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一下·兰州期中)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 .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 . 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 . 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 . 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 2.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 . 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 . 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 . 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
  • 3.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 单位:镑

    A .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 .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 .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 4.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不仅在筹建期间曾借用公款,而且开厂以后还依仗清政府,取得了“二十年之中,百里之内,不准别家设立纱厂”的垄断权。1904年,上海纺织业资本家朱畴拟在崇明增设大有公司,清政府商部竟出面替张謇加以阻止。由此可见( )

    A . 清政府大力支持洋务派创办工业 B . 封建势力阻碍民族工业健康发展 C . 民族资本家之间的自由竞争日趋激烈 D . 近代民族工业没有摆脱外来势力控制
  • 5. 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这表明洋务运动 (  )

    A . 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B . 局限于创办军事工业 C . 深受顽固势力阻挠 D . 向西方学习毫无价值
  • 6. 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地把机器拧拨了一下,当机器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洋务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7. 下图为近代中国茶叶新式销售渠道示意图,该流程图反映出     (  )

    A . 茶叶出口数额远超内销 B . 外国商人在华合法设厂 C . 外销型农产品形成规模 D . 自然经济体系完全解体
  • 8. (2020高二上·天水开学考) 史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 .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 自然经济的彻底解体 C .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 . 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
  • 9.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可知 (  )

    A .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 .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 .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10.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器材、半制品等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893年

    0.6

    7.8

    13.0

    78.6

    1903年

    0.7

    14.0

    22.3

    62.7

    1910年

    1.5

    0.1

    16.0

    17.0

    65.4

    A . 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B . 消费资料不再成为进口的主体 C . 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进口贸易
  • 11.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作为中国对付外国问题的一项政策,比起六十年代时期来,已经变得大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了。中国国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了西方技术,它开始使努力的中心从防务转移到工业化方面。”这“一项政策”是指(  )

    A . 自强新政 B . 改革开放 C . 维新变法 D . 实业救国
  • 12. 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B . 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D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3.

    史学界曾有人对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做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下列统计图。我们由此统计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发展迅速 B . 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实力雄厚 C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成长 D . 自然经济已经退出了中国经济舞台
  • 14. 读《1871年和1881年中国棉纺织品进口数量统计表》,该表反映出19世纪七八十年代(  )
     

    1872年

    1881年

    增长率(%)

    棉纱(万担)

    5

    17.2

    244

    棉布(万匹)

    1224.1

    1493.1

    22

    A . 棉纺织品是西方输华的主要商品 B .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在不断增加 C . 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幅提高 D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困难重重
  • 15.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在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分馆。其创建的主要背景是(    )
    A . 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 B . 民族工业的产生 C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 戊戌变法允许民间办报
  • 16. “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

    A . 发展生产与民求富 B . 培养人才积累经验 C . 辅助军事富国强兵 D . 抵制洋货夺回利权
  • 17.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厚创办轧花厂,但在表面上却依附于日本。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 . 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B . 清政府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 . 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D .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 18. 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1892~1894年

    1895~1913年

    商办

    设厂数

    53

    463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 .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 . 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D . 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 19. 胡适说:“(张謇)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结合所学知识,胡适的判断(    )

    A . 理解准确,结论正确 B . 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 C . 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 D . 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
  • 20. 阅读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以下错误的结论是(    )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 . 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B . 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 . 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D . 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 (2) 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 (3)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也许有人会问,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为什么到十六世纪才开始,而西方的影响又为什么到十九世纪才得以加强?我们必须记住,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二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相互分离的方向发展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向西发展到罗马,随后又散布到整个西欧并传入美洲;而中华文明则孕育于黄河流域,向南扩展到长江流域,随后并传播到中国的其他地区。因此,这两个文明的主流不是彼此接近,而是越来越远。只有当其中的一个文明获得了足够的力量和技术、并为着自身的利益扩张到另一个文明地区时,这两个文明才得以会合。

    固然,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两个文明之间曾有过一些时断时续的交往。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后220年)与其同时代欧洲的罗马帝国都已相互有所闻。中国人尊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公元73年到102年间,活跃于中亚地区的中国名将班超甚至派遣了二位使节去寻找罗马帝国,此人到达了波斯湾。其他一些交往包括:中国的丝绸输入了罗马,而在公元120年和公元166年罗马的杂耍艺人和商人则到达了中国。在唐代(618—907年),景教和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在唐、宋(960—1279年)时期,阿拉伯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也十分活跃。在元代(1280—1367年),威尼斯商人马菲奥·波罗(Maffio Polo)和尼科罗·波罗(Niccolo Polo)以及后者著名的儿子马可·波罗(Marco Polo),都曾到过中国。在明代(1368—1643年),由郑和率领的远洋航海壮举,到达非洲东岸;中国的活字印刷术也在十五世纪中传到了欧洲。可见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许多世纪中,中国和西方之间已存在了一些零星的交往。但这两个文明的直接碰撞,还有待于其中的一个能够作出到达彼方的持续推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在十六世纪开始的条件是什么?而西方的影响又为什么到十九世纪才得以加强?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盛宣怀奉命会同大臣吕海寰在上海与英、美等国谈判修订商约。目睹上海“洋商会如林,日夕聚议,讨论研求,不遗余力;而华商向无会议公所,虽有各帮董事,互分畛域,涣散不群,每与洋商交易往来,其势恒不能敌”,深感有设立商会的必要。所以,盛宣怀奏请朝廷准设上海商业会议公所,饬令江海关道袁世勋会同上海通商银行董事严信厚迅速传集各大帮董事“设立总会”,委任严信厚为总理。  

    ——冯林主编《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商会诞生后,工商各业资产者有了本阶级统一的领导机构,旋即改变了过去商与官周旋时以个人或行帮落后形象出现的状况。与畛域分明、互相排斥的传统行会判然有别,商会对会员和会友无籍贯和行业限制,是联结工商各业的中枢组织。因此它成立之后,有史以来第一次改变了工商资产者互不联系的孤立隔绝态势,将各业分散的资产者凝聚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从全国范围看,各省的商务总会虽互不统属,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商会联合会,但在比较重要的社会活动中遥相呼应,密切配合,以其“登高一呼,众商皆应”之势,使全国的工商业者通过商会这一轴心,建立起相互紧密联系的广泛网络,成为资产阶级初步发展成一支独立阶级队伍的重要标志。 

       ——朱英《清末商会的成立与官商关系的发展演变》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成立的背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商会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 24. 洋务运动既有新时代进步的痕迹,又有旧的封建时代的烙印。

    材料一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通商以来,凡华民需用之物,外洋莫不能仿造,穷极精巧,充塞土货。……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底所止!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是以当竭獗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1889)

    材料二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移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因“官督”而涌来成串总办、会办、帮办以及腐朽的官场习气,由此而产生了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深刻矛盾。它所带来的垄断性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这又造成了民族资本主义萌生和发展的困难。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张之洞主张发展民用工业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洋务运动民用工业的双重性”这一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 25. (2020高二上·怀仁月考) 近代中国工业化不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原样移植,存在着一条立足本土、工农

    结合、土洋结合进而现代化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纺织厂的兴起,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三  1913及1930年中国机器纱线产量及消费量统计表 (单位 :磅 )

    1913年

    1930年

    本国纱线产额

    200 000 000

    982 070 800

    进口纱线额

    358 000 000

    22 616 000

    出口纱线额

    43 987 064

    机器织机消费量

    15 000 000

    206 913 532

    手工织机消费量

    543 000 000

    753 786 204

    ——摘编自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请问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2. (2) 近代工业化对传统农村经济具有解构与重建的双重作用。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概括近代工业化对农村副业生产带来的有利变化。
    3. (3) 据材料三,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棉纺织业各部门的发展状况。综合以上材料,请你简要谈谈从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中得到的借鉴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