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年高考历史备考易错题集(十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更新时间:2021-05-21 浏览次数:124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31年11月以来,人民习惯称毛泽东同志为“毛主席”。毛泽东同志1954年当选的“主席”与新中国成立时当选的“主席”含义不同,这主要是基于(  )

    A .   政党和政府的不同 B . 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C . 执政理念的更新 D . 所有制性质的根本变化
  • 2. 乌兰夫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中说:“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  )

    A . 1949年 B . 1954年 C . 1984年 D . 1998年
  • 3.

    如图,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的原因是(  )

    台湾对大陆出口贸易额(单位:亿美元)

    A .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 “一国两制”构想推动 C . “九二共识”基本达成 D . 两岸“三通”最终实现
  • 4. 史学界认为,“日内瓦会议开创了我国外交活动的新天地”。“新天地”主要是指(  )

    A . 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步入国际外交舞台 B . 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D . 迫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 5. 阅读下列新中国成立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57年

     斯里兰卡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1961年   

    刚果(金)、老挝

    1962年

    乌干达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 . “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 . 亚非会议开启中非关系全新局面 D . 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

    A . 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针对的是两极格局逐渐解体的国际环境变化 C . “韬光养晦”是指专注国内发展、少参与国际事务 D . “有所作为”主要表现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 7.

    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峰会

    A .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 . 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 . 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 . 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
  • 8.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关注中国的变化,以下四图均选自《时代》封面,其中与1969年中国民主政治悲剧对应的是(  )

    A . B . C . D .
  • 9. 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 8 600 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这反映出(  )

    A . 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完善 B . 新时期地方自治权日趋加强 C . 民主政治制度日臻完善 D . 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化趋势
  • 10.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反映出    (  )

    A .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 B .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基本成型 C . 国共第三次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 D . 中美两国间的最大障碍已解决
  • 11. 1997年7月1日0时12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作题为《追求卓越,共享繁荣》的讲话。他说:“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B . 香港回归,标志着香港和大陆实行统一社会制度的开始 C . 香港回归,标志着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D . 香港回归,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 12.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 . “另起炉灶”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一边倒” D . “一大片”
  • 13. (2017高一下·河北期中) 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方此举(  )

    A . 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 . 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 C . 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D . 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
  • 14.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份公报在当时(  )

    A .  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 . 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 . 加速了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 . 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
  • 15. 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957

    1965

    1972

    1972

    1973

    1974

    1978

    1980

    接受国

    苏联

    朝鲜

    美国

    日本

    法国

    美国

    西班牙

    联邦德国

    A . 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B . 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到倒向西方 C . 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D . 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 16. (2016·常德模拟) 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

    A . 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 . 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 . 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
  • 17.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我国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文革”期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C

    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D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获得通过

    我国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和扩大

    A . A B . B C . C D . D
  • 18. (2020高二下·芮城月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 . 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 . 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 . 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 19.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人民痛定思痛,努力推动民主法制各项事业的重建和健全。1981年时,最迫切的政治任务是(  )

    A .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C .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D . 筹备和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20. (2020高三上·大连开学考) 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香港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 . 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 . 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 . 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 .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21. 台北市市长柯文哲提出以“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来“取代‘九二共识”。其意在(  )

    A . 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 .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C . 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 D . 与大陆进行政治对抗
  • 22. (2019高二上·唐山期中) 1954年,中、苏、美、英、法等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中国在会议上积极活动,推动会议成功,提高了国际声誉。以下关于日内瓦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 . 会议成功推动美国侵略者退出印度支那地区 B . 会议达成和平公约,推动朝鲜战争双方停战 C . 中国提出合理建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 D . 会议直接促成中国与亚非国家兴起新的建交高潮
  • 23. 新中国成立初期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  )

    A . “一边倒” B . 不结盟政策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 24. 1955年亚非会议上,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拉开了南南合作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当时万隆会议(  )

    A . 推动了亚非各国在实现政治独立斗争中相互支持 B . 实现了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和经济合作 C . 建立起亚非国家联合反殖反帝反霸区域政治集团 D . 形成为亚非国家开放的多边贸易区域性官方论坛
  • 25.

    下图是1971年7月周恩来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著名照片。此次会谈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有(  )

    ①邀请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②尼克松访华的具体日期及准备工作 ③就中美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交谈 ④商讨《中美建交公报》的具体内容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6.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图二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一的不同在于(  )

    A . 缔结军事同盟 B . 坚持独立自主 C . 加强友好磋商 D . 结伴而不结盟
  • 27. 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里的“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指(  )

    A .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B . 美苏争夺全球战略资源的问题 C . 制约中国西部开发问题 D .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问题
二、材料题
  • 28.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认为自己居天下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领导人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中“国际分工”的理念,认识到在国际市场上开发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性。东亚“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为中国提供了效仿的榜样。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加强了与世界市场的交往和联系。

    ——摘编自郝雨凡《中国对外经济政策50年》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前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同时与所有的国家改善关系”的原因。

  • 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材料二 中国日报网2016年1月26日电:新年伊始,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埃及、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总部,展开今年首场外交活动。习主席5天之内到访4个城市,同3国领导人和3个区域组织负责人深入会谈交流,共签署52项合作文件。世界媒体纷纷对习主席的中东之行“点赞”。 彭博社报道称,“在世界最动荡地区之一的中东,习近平完成了一次旨在提振中国在该地区外交影响力的行程。” 美国《基督教箴言报》报道称,“习近平中东之行对成就中国的全球经济、政治目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国内外环境。概括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东地区长期动荡的原因。当前,我国外交的基本政治目标是什么?

    3. (3) 习近平的出访与毛泽东出访时相比国际国内局势的显著变化是什么?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 (2) 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