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学期学业水平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17-04-21 浏览次数:569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静,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书斋》)

    1. (1) 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写书、作画以及从事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的地方。 B . 书斋姓“文”,其中所设书桌、文具、字帖画卷等都体现了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 C . 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静。 D . 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 (2) 下列对“书房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 . 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 . 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 . 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 (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 . 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 .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 .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
  • 2.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复,字如锡,昌邑人。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迎附李景隆指奸党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已,督安南军饷。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复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趾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趾者众,复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复数裁抑之。骐诬复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复在交趾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宣德七年,帝改复官南京。明年兼掌南京兵部。英宗即位,加少保,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留都文臣参机务,自复始。隆用复言,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卒,年七十八。成化初,赠谥忠宣。复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复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1.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B .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C .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D .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复与焉/成祖入京师/复迎附/李景隆指复奸党/复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2. (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是编氓籍 , 定赋税      氓籍:户籍 B . 上下帖然      帖然:服帖 C . 甄其贤者与共事      共事:共同做事 D . 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      参赞:参与辅助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复经历六朝,颇受皇帝器重。太祖越级提拔他;成祖虽把他列入奸党名列,但仍重用他;英宗时,他开起了留都的文臣参预机务的先河。 B . 王复为政有方,处理政事有条不紊。安南初定,事务繁杂,他因事制宜,编制户籍、制定赋税、兴办学校,向父老宣讲皇帝的恩德和旨意。 C . 王复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对被贬到交阯的官员加以拯救和周济,并且和他们共事。而对侍宠欺压百姓的马骐,王复则多次压制他。 D . 王复为官清廉,不事家产。他自己的生活非常俭约,家资仅够妻子儿女衣食,所得的俸禄,只用于接待宾客和周济贫困的人罢了。
    4.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复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②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

  • 3. (2017高一下·虎林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 , 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

    1. (1)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2. (2) 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 4.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庄子•逍遥游》中用“”两句写出了鲲鹏徙南冥的壮观场面。

    ②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景色的句子是“”。

    ③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的名句“”,既描写实景,也形容由困境步入佳境的转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5.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①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②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③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④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拦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⑤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⑥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⑦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⑧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⑨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⑩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⑪他摇了摇头。

        ⑫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跨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⑬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⑭“亲爱的刘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⑮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3年前因病去世……

    相关链接:①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②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前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是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B .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的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C . 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男孩和女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找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做访谈的事。 D . 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 . 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好学生。
    2. (2) ⑭段中划线句子交代了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一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4. (4) 《最初的温暖》和《边城》(相关链接)的结尾独具匠心,试作简要分析。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 6.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许渊冲:在功利与道德境界之间

    (一)

        8月22日,外文局礼堂,中国翻译协会为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北极光奖”的他举行了盛大的授奖仪式。这一天,他或许等待了一辈子。

        作为和傅雷、钱锺书同时代的资深翻译家,许渊冲已经出版了120多本译作和翻译理论,涵盖中英、英中、中法、法中4种类型。“精通这3种语言,能够互译,而且有作品出版。能做到这点的,全世界绝无第二个。”这是他平生最为得意、屡屡自夸的一点。他翻译《楚辞》 《诗经》《西游记》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等经典,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

    (二)

        授奖一周之后,记者前往他在北大的家中拜访。他兴奋地拿起手中的《李尔王》英译中手稿:“朱生豪和卞之琳的译本有他们的优势,但他们翻的没有玩笑味儿,而且卞之琳太强调对等。比如这句‘那篱雀养大了杜鹃鸟,自己的头也给它吃掉’我翻成‘麻雀喂大了小鸟,小鸟要咬它的头’。李尔王养大了女儿,现在女儿却要来对付他。只有翻出‘小鸟’才能表达这个意思啊!”

        多年来,他是翻译界的“少数派”。他的“过度”意译风格长期不被人接受,甚至被斥为“乱译”;倡导译诗要押韵,也和国内多年流行的分行散文诗译背道而驰。

        率性、张扬的个性,也让他在崇尚低调的翻译圈子里“独树一帜”。他在自传《追忆逝水年华》中大方罗列出国内外对他的各种赞誉;在散文自选集里称“三美”“三化”理论达到了西方对等论无法达到的高度。即便是翻译界的泰斗傅雷,他也认为并非不可逾越:“可以拿我的《约翰•克里斯托夫》和他的比,整本水准绝对高过他。你随便摘十段出来,我不怕。”

    (三)

        他在回忆录中不吝笔墨地描述母校西南联大。

        外文老师叶公超讲《生活的目的》时,先要学生朗读。学生念得太慢,他就冷嘲热讽,叫人哭笑不得。许渊冲在别人念时没听,只顾准备下面一段,所以念得非常流利,满以为不会挨骂了。不料叶公超却问:“你读得这么快干什么?你说生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就批评我只重形式,不重内容,这对我是一个很好的教训。”许渊冲诚恳地自省。

        1978年初的诗歌译坛仍然是分行散文一统天下。许渊冲把毛泽东诗词的译文和译论一同寄给朱光潜请教,后者在信中说:“意美、音美和形美确实是作诗和译诗所应遵循的。”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为了诗词翻译中的问题,他曾屡次写信向钱锺书请教。后者都不吝回复点拨。钱锺书回信第一句,就把汉诗西译称为“壮举盛世”,给了许渊冲无穷的动力。

        但钱把传真看得重于求美,认为翻译不是创作,这和许渊冲的意见不同。

    (四)

        夫人照君说,吃完早饭,他就开始翻《莎士比亚全集》,晚饭散步回来以后就“来劲”了,继续翻译,直到深夜。“有时他会半夜里坐起,打开电灯,把梦里想到的东西写下,生怕第二天忘记了。”

        “我现在也不用功啊,一天才1000字,只是觉得有趣才干。”许渊冲轻描淡写地说。他心里时刻怀揣着“赶英超美”、希望中华文化成为世界文明主流的焦虑。他认为:“若中国人的英法文居然可以和英法作家比美,这也可以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了。”

        他一直铭记老师冯友兰提出的“四重境界”:“我现在,应该是在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之间吧。什么时候,道德境界变成自然,那就是天地境界了。可是,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4年9月)

    相关链接: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所做的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这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摘自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颁发的“北极光奖”,虽然让他等了几乎一辈子,但说明翻译界终于认可了他那“意译”的风格。 B . 许渊冲认为卞之琳《李尔王》的译稿太强调尊重原作,缺乏“玩笑味儿”,不能更准确的体现原作的味道,不如自己的译文。 C . 许渊冲用当时盛行的分行散文形式翻译了毛泽东的诗词,然后寄给翻译家朱光潜请教,得到朱先生“意美、音美、形美”的赞誉。 D . 许渊冲屡次向钱锺书请教汉诗西译的问题,钱锺书称他这种翻译是“壮举盛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许渊冲大受鼓舞。 E . 勤奋、天赋、率性、敢于独树一帜,不怕长期做少数派,耐得住寂寞,加上经常得到师友的指点、帮助,因此许渊冲获得了成功。
    2. (2) 对“这一天,他或许等待了一辈子”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3. (3) 文中为什么要摘引许渊冲在回忆录中关于西南联大的描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4) 许渊冲认为自己现在“应该是在功利境界到道德境界之间”。请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五、语言文字运用
  • 7.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推进制造业发展,德国提出了“工业4.0计划”,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实,二者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正所谓。

    ②聆听了李教授《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的报告后,一位电动车行业的专家认为,在推进产品智能化方面,李教授和他。

    ③时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本届两会期间,关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话题不断升温,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A . 不谋而合   不约而同   殊途同归 B . 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不约而同 C . 不谋而合   殊途同归   不约而同 D . 不约而同   殊途同归   不谋而合
  • 8.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这种佳洁士波浪型牙刷比普通平面牙刷更能深入牙缝多达三分之一。 B . 白芳礼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省吃俭用,用蹬三轮车积攒的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自己却一贫如洗。 C . 本届全运会上最惊人的莫过于山东队的陈倩、张丰林以及湖南选手黄朝升等一批新人的涌现,很多老运动员也非同凡响,他们的成绩提高之快,的确是个奇迹。 D . 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 9.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古代法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德主刑辅、礼刑并用成为法制的原则。

    ①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

    ②维护“三纲五常”成为封建法典的核心内容

    ③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④礼占有重要位置

    ⑤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合流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体系

    ⑥“为政先礼,礼为政本”

    A . ④③⑥①⑤② B . ③④①⑤②⑥ C . ③⑥①⑤④② D . ④⑥③①⑤②
  • 10. (2019高一上·大庆月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 11. (2017高二下·揭阳期末) 简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20字)

        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

六、写作
  • 12. (2017高一下·邹平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潮汕学生饶群礼高考时考入广东财经大学,他在财经大学学习感到“厌烦、痛苦”,后来转入自己喜欢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从人人羡慕的财经大学转到非常平凡的技术师范学院,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