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g | 50 | 0.5 | 0 | 0 |
反应后的质量/g | 23 | X | 24 | 3 |
①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填“甲”或“乙”)。
②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填字母)。向溶液C中再加入25g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精确到0.1%)。
③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填“<”“=”或“>”)。
其中不合理的是(填序号)。某同学提出还可以用硝酸银溶液鉴别,他所依据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次数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加入稀硫酸质量/g | 10 | 10 | 10 |
生成氢气质量/g | 0.04 | 0.04 | 0.02 |
①高温煅烧石灰石;
②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③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通常选择方法②,而不选择①和③。
不选择①的理由是。
不选择③的理由是。
(查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红色的氧化亚铜(其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为1: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
序号 |
1﹣1 |
1﹣2 |
装置 |
|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
序号 | 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 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 |
2﹣1 | 1:9 | 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 | 混有少量黑色物质 |
2﹣2 | 1:10 | 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 | |
2﹣3 | 1:11 | 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 | |
2﹣4 | 1:12 | 无黑色物质 | |
2﹣5 | 1:13 | 混有较多黑色物质 |
①有同学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理由是。
②实验2未进行质量比为1:14的实验,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