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出口 | 进口 | 出超(+)入超(-) |
1913年 | 3 384 088 | 11 094 775 | -7 710 687 |
1918年 | 10 080 756 | 947 420 | +9 133 336 |
①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③利润比较丰厚 ④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中国轮船统计 | ||||
年份 | 船只 | 吨位 |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 |
船只 | 吨位 | |||
1928 | 1352 | 290791 | 117 | 213482 |
1930 | 2792 | 415447 | 138 | 247961 |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时间 | 织布机(台数) | 纱厂(家) | 缫丝厂(家) | 新建面粉厂(家) |
1913年 | 2016 | 32 | 170 | 84家 |
1920年 | 4310 | 69 | 433 |
时间工业类别 |
1935年 |
1941年 |
||
资本总额(万元) |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
资本总额(万元) |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
|
冶炼业 |
47.4 |
0.19% |
13570.7 |
37.01% |
机械金属业 |
415.5 |
1.66% |
4402.7 |
10.6% |
纺织业 |
12170.3 |
48.53% |
5884.7 |
14.17% |
食品工业 |
6159.8 |
24.56% |
2726.6 |
6.57% |
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
年代 | 工业部门 | 投资中心 |
19世纪40—60年代 | 船舶修造业 | 广州、香港、上海 |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 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 | 汉口、九江、福州 |
19世纪80—90年代中期 | 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 | 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
年份 | 棉纱 | 棉织品 |
1913 | 72537 | 109882 |
1914 | 67091 | 111168 |
1915 | 68415 | 80885 |
1916 | 63977 | 72705 |
1917 | 66501 | 93449 |
1918 | 55573 | 95807 |
年份 | (百万) | 英国(%) | 美国(%) | 日本(%) | 德国(%) | 其他(%) |
1872 | 8.5 | 46.8 | 41.1 | 0.1 | 7.2 | 4.9 |
1892 | 22.9 | 84.4 | 0.3 | 2.8 | 6.4 | 6.1 |
1907 | 63.4 | 52.5 | 1.6 | 24.6 | 10.5 | 10.8 |
年份 | 棉纱 | 棉织品 |
1913 | 72537 | 109882 |
1914 | 67091 | 111168 |
1915 | 68415 | 80885 |
1916 | 63977 | 72705 |
1917 | 66501 | 93449 |
1918 | 55573 | 95807 |
20世纪初期英美日在华直接贸易金额及比例
国别 | 1913年 | 1930年 | ||
金额(百万美元) | 比例(%) | 金额(百万美元) | 比例(%) | |
英国 | 113.3 | 11.4 | 170.9 | 7.8 |
美国 | 73.0 | 7.5 | 364.3 | 16.5 |
日本 | 184.9 | 19.0 | 543.7 | 24.7 |
材料:
时间 | 事件 |
约1815~1835年 |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
1840年夏 |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
1842~1844年 |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
1850~1859年 |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
1860~1861年 |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
19世纪50年代 |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
19世纪60~90年代 |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
1870~1900年 |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
1877年 |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
1878~1913年 |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
1894~1895年 |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纵向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中国)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材料一:镇江港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这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贸易逆差,镇江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至1872年,土货出口量猛增了好几倍,总价达3147006两白银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1894年曾突破400万两大关。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1870年以后,经镇江港输入的洋货总值已达7613939两,至1894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突破1000万两大关。
——摘编自马洪霞《晚清镇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工商业的演变》
材料二: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华商纱厂纷纷放弃先前的工头制和包工制,采取了许多合理化的措施。在1912年以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约65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约280名,内地纱厂则更超过这个数字。而1912年日本在其本国的纱厂每万纱锭平均需用工人仅448人。经过管理制度的改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减至60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减至236名。这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以后一直延续。
——杜恂诚《对北洋政府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误解(下)》
材料三: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