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第18讲 近代前期民族工业的...

更新时间:2019-03-12 浏览次数:384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上·温州期末) 以下是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变化表(单位:海关两),造成这几年中国进出口面粉值由入超变成出超的原因不包括(  )

    年份

    出口
    进口
    出超(+)入超(-)
    1913年
    3 384 088
    11 094 775
    -7 710 687
    1918年
    10 080 756
    947 420
    +9 133 336
    A .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统治 B . 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C .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奖励实业的法令 D . 美日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 (2019高一上·温州期末) 1873年华侨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

    ①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③利润比较丰厚   ④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3. (2020高一下·明光月考) 民国35年,某条约规定“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宗教及慈善事业……”该条约(  )
    A . 体现了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 B . 使中国外贸出现顺差局面 C . 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D . 是美国与南京临时政府签订
  • 4. (2018高三上·安平月考) 1935年某地银行成立,其行歌中写道:“开发资源,促进生产,建国建省,舍此末由。调节荣枯,平衡盈绌,备用财富,欲其畅流。鼓起服务精神,抛却利润观念,惟桑梓繁荣是问,惟大众福利是谋……”由此可见当时当地(  )
    A . 通货膨胀严重 B . 银行以营利为目的 C . 开始有近代金融机构 D . 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5. (2018高三上·华安月考)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1


    A .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 .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 6. (2018高二上·汕头月考) 下图为民国时期一则女鞋广告,从广告语中反映了当时(    )

    A . 民国教育商业色彩较浓厚 B . 民族资本家具有强烈教育情怀 C .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 . 国货运动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 7.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中国民族机器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D .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 8.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下图是近代火柴业留下的商标。商标中的信息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内在动力是(    )

    A . 爱国心驱使 B . 政府放宽限制 C . 列强放松侵略 D . 政治地位提高
  • 9.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19世纪80年代,广东南海发生了机工自发捣毁几家丝厂的风潮。对此,当时的南海知县认为机器缫丝工厂“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夫以一家殷商之攘利,而失数万家贫户之资生……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说明当时(    )
    A . 垄断经营不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B . 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C . 传统的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 . 奖励实业的政策在地方遇阻
  • 10.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该图《公告》反映了(    )

    A . “一战”时的黄金时代 B . 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 . 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D . 民国时纺织业的发展迅速
  • 11.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 . 劳动力充足制约了技术的革新 B .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高于西方 C . 劳动力成本低廉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D . 科技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 12.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 . “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C .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 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 13. (2019高一下·广东期末) 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表明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资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 . ①④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
  • 14. (2018高一上·肇庆月考) 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时间

    织布机(台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 . 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 . 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D . 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 15. (2018高一上·肇庆月考) 阅读下表“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工业类别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万元)

    占全国总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A . 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 B . 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 . 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 D . 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 16.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阅读下表,从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工业投资变化

    年代

    工业部门

    投资中心

    19世纪40—60年代

    船舶修造业

    广州、香港、上海

    19世纪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出口加工业(包括丝、蔗糖、牛皮、棉花等)

    汉口、九江、福州

    19世纪80—90年代中期

    丝出口加工业、军事工业、制糖工业、公用事业(煤气、供水等)

    上海、天津、香港、南京,福州、武汉

    A . 投资中心仍限于东部沿海地区 B . 投资主体是民族资本家 C . 投资布局根植于近代社会环境 D .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 17. (2018高三上·鹤岗月考) 据《浙江百年大事记》记载:“一八八九年(清光绪十五年己丑)二月十日,有宁波商人在慈溪县开设浙江慈溪火柴制造厂,雇佣日本工匠,制造火柴,宁波道台批准立案并通知海关。此为浙江民营火柴厂之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 商业资本投资近代工业 B . 清政府官员心态开放,所以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D . 外国资本控制了国内民族资本
  • 18.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中国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这种状况(    )

    A . 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长期萧条 B . 取决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 . 折射出中国民族工业特殊性 D . 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
  • 19.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洋务建设卓有成效,在他去世两年后,新军手持“汉阳造”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颠覆了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制度,被清朝遗老们骂作“断送大清国运的第一号罪臣”。清朝遗老对张之洞的评价(    )

    A . 是基于事实的比较客观的评价 B . 反映出清朝遗老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C . 只关注了事件之间的表面联系 D . 说明了他们与张之洞政治立场不同
  • 20.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下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1. (2024高一下·西宁开学考)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 22. (2018高二上·玉溪月考) 下图为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在不同年份的产业资本总额比重情况。对此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 . 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中国社会性质改变 B . 为支援中国抗战列强减轻经济侵略 C .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萎缩 D . 民族资本发展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 23.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据此可知(    )

    年份

    (百万)

    英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其他(%)

    1872

    8.5

    46.8

    41.1

    0.1

    7.2

    4.9

    1892

    22.9

    84.4

    0.3

    2.8

    6.4

    6.1

    1907

    63.4

    52.5

    1.6

    24.6

    10.5

    10.8

    A . 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 B . 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 C . 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 D . 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
  • 24. (2018高一上·马关月考) 中国社科院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中指出:“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
    A . 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 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C . 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 . 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中国民族经济发展
  • 25. (2018高三上·汪清月考)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5年设立振新纱厂,1910年创建申新纺织厂,1917年3月起荣氏兄弟又先后在上海、无锡、汉口创设申新二至九厂,从中可看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
    A .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 B . 官僚资本控制民族工业 C . 行业多集中于面粉、纺织等轻工业领域 D . 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 26.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右表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中“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是(    )

    年份

    棉纱

    棉织品

    1913

    72537

    109882

    1914

    67091

    111168

    1915

    68415

    80885

    1916

    63977

    72705

    1917

    66501

    93449

    1918

    55573

    95807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C .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发展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D .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7. (2019·黑龙江模拟) 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 . 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 . 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 . 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 . 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 28. (2018高一下·中山期末) 据统计,1920年上海114家民族资本机器工厂中,30%的工厂不使用动力,靠人力发动。河北承德平泉承平银矿、湖南平江洞金矿等在采用部分机器后,因为太费钱又相继改用土法。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上海民族工业最为发达 B . 民族资本家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C . 民族企业生产的落后性 D . 民族工业受列强排挤打压严重
  • 29. (2018高一下·中山期末) 分析下表,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    )

    20世纪初期英美日在华直接贸易金额及比例

    国别

    1913年

    1930年

    金额(百万美元)

    比例(%)

    金额(百万美元)

    比例(%)

    英国

    113.3

    11.4

    170.9

    7.8

    美国

    73.0

    7.5

    364.3

    16.5

    日本

    184.9

    19.0

    543.7

    24.7

    A . 英国丧失世界霸主地位 B . 列强掌握了中国经济命脉 C . 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D . 英美日对华侵略争夺激烈
  • 30. (2020高一下·宜宾月考) 从1927年到1935年以前,民族工业中资本超过100万元的大厂寥寥无几。1935年以后,资本100万元乃至1000万元以上的工厂不断出现。从1935年7月到1936年6月,棉纱生产增长50%,火柴增长191%,水泥增长78%。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民政府政策措施推动 B . 官僚资本实现经济垄断 C .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侵略 D . 日本对华侵略不断加剧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8高二上·惠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事件

    约1815~1835年

    欧洲商业帝国向中国出口鸦片的价值增加了5倍

    1840年夏

    为了对付中国中断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封锁了中国的港口

    1842~1844年

    《南京条约》结束了鸦片战争;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

    1850~1859年

    世界贸易额增加了80%

    1860~1861年

    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

    19世纪50年代

    2.5万中国劳工生活和工作于加利福尼亚

    19世纪60~90年代

    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1870~1900年

    世界工业产量增加了4倍;世界造船业增加了2倍;世界贸易额翻了一番

    1877年

    维多利亚女王接受印度女皇的称号

    1878~1913年

    欧洲帝国的总面积翻了一番,达到2000万平方英里;欧洲帝国的总人口从3亿增加到5.5亿

    1894~1895年

    日本对华战争取得胜利并占领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整理

    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 32. (2018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指的是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纵向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 33. (2018·江苏)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 (2) 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 34. (2018高一下·宜宾期末) 以下是王敬虞《中国近代工业资料》中的图表

    材料一:1911—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绽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绽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二:(中国)实业……在棉铁,而棉尤宜先。凡隶属本部(指农林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

    至于铁矿需本(资本)重,非用开放主义,无可措手。但条约正当,权限分明,既藉以发展地质之蕴藏,又可瞻贫民之生活。

    现在世界上以大企业立国,而中国之公司法、破产法不备,故遂将此昙花一现之基础,至于今日,败坏不可收拾,断丧人民之企业心、合群心。今日,耗散最可宝贵之资本,不一而足。……故农林商部第一计划即在立。

    ——《实业之梦——张謇传》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张謇的救国主张是什么?张謇的救国主张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为什么?
  • 35. (2018·江苏模拟) 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历程是复杂的又是联系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镇江港进口量最大的是鸦片,成为当时“五大行”之首,这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为了弥补进出口贸易逆差,镇江大量的土特产转化为出口商品。至1872年,土货出口量猛增了好几倍,总价达3147006两白银之巨,与1866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1894年曾突破400万两大关。而同时期,帝国主义为了取得和保持他们在贸易上的优势,不择手段地向我国倾销商品。1870年以后,经镇江港输入的洋货总值已达7613939两,至1894年洋货净进口总值已突破1000万两大关。

    ——摘编自马洪霞《晚清镇江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传统工商业的演变》

    材料二: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华商纱厂纷纷放弃先前的工头制和包工制,采取了许多合理化的措施。在1912年以前,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约65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约280名,内地纱厂则更超过这个数字。而1912年日本在其本国的纱厂每万纱锭平均需用工人仅448人。经过管理制度的改良,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上海纱厂平均每万纱锭需用工人减至600名,每百台织机需用工人减至236名。这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以后一直延续。

    ——杜恂诚《对北洋政府时期工商业发展的误解(下)》

    材料三:据1919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18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12万、手工业工人20万,共计50万。当时,上海城市中人口才200万,工人占了四分之一。

    ——邢建榕《近代上海不仅是商业性消费城市》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析镇江进出口贸易在1894年前后变化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据材料二,三,概括民国时期上海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分析这种表现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