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示意图
——曾国屏《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
材料二: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洲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1940—1941年,美国政府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科学研究发展局,以加强对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战前美国政府提供科研经费只占全国科研经费的19%,而战时则增加到83%。……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员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学家并肩合作,共同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因不堪忍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锢而前往美国。……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斯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积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材料三:在科学垒球化的时代,唯一的世界科学中心这样的说法,或许将成为历史。未来的世界可以是多中心并存的世界。随着中国等快速发展国家的进步,世界科学的前景将得到极大的拓展,并加快着科学发展的进程——最终获益的将是整个人类。
——摘编自叶荭《中国能否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变化情况统计表
版本 | 封面 | 内页印刷 | 防伪程度 | 备注 |
1949版 | 无 | 手工填写 | 防伪手段几乎为零 | 中俄文对照 |
1953版 | 棕色漆布硬皮 | 繁体、竖排、手工填写 | 很低 | 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 |
1971版 | 棕色人造革软皮 | 同上 | 有一定防伪措施 | 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 |
1975版 | 同上 | 繁体、姓名及地名用汉语拼音 | 同上 | 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 |
1980版 | 同上 | 同上 | 同上 | 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 |
1992版 | 枣红色PVC涂塑软皮 | 资料页内容为机器打印 | 采用较多的防伪技术措施 | |
1997版 | 玫瑰红色、由植物纤维、乳胶及硝化纤维合成 | 相片等个人资料全部机器打印、反转膜加印 | 采用大量防伪技术措施 | 制作防伪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前沿 |
2005版 | 相片等个人资料全部机器印刷、反转膜加印 | 同上 | 前面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 年均签发400万本,80%是因私护照 |
——根据陈永利《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签发历史沿革》等资料整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我国护照主要版本变化中所折射出的历史信息。(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和分析逻辑严密)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吉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竟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极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一:(英国)议会职能历经多年发展……两院制确立后,下院享有优先请愿权。……1340年议会法案规定:“非经议套中高级教士、伯爵、男爵和平民的普遍同意,国王不得征收任何赋税。”从而比较明确地确定了议会决定征税的职权,并首次将平民扣贵族相提并论。……议会产生前期,国王和政府习惯上只把郡、市下院代表视为民众请愿者,而非立法者。国家制定新法之权几乎全被国王和咨议会以及议会上院所把持。l332年,议会通过一项重要法令:凡关系国王财产和人民财产的重大议案,均需在议会中讨论制定,凡属重大立法事宜.均需得到国王和议会中教士、贵族和平民的赞同。……议会弹劾大臣的最早记录见于1308年,起因是爱德华二世即位伊始就滥用外国宠臣,淫乱宫廷。他们通过议会并以人民的名义对国王宠臣实行弹劾。
——阎照祥《中古晚期和都铎王朝英国议会制的演进》
材料二:但“光荣革命”的重要性还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有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根据议会条件,威廉接受了《权利法案》,随后和妻子玛丽一同登上了美国王位。《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了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幺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是政治体制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陈晓律著《在传统与变革之间——美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郭嵩焘作为一个思想家,在其长期的政治生涯中,通过实践和反复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英国)所以持久而国势益张者,则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设市长治民,有顺从民意之情,二者相持,是以君与民交相维系,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西洋各国以通商为治国之本,广开口岸,设立领事,保护商民,与国政相为经纬,官商之意常亲,中国通商之利一无经营;战与和二者,因时度势,存乎当国者之运量而已,未有不问国势之强弱,不察事理之是非,惟嗔目疾呼,责武士一战,以图快愚人之心。
郭嵩焘逝世后,他的密友李鸿章根据王先谦、周开铭等人的一个联名公呈,向朝廷写了一个奏疏,请旨为郭立传并赐谥。疏中说:“光绪二年,(郭嵩焘)充出使英法大臣,遣使之初,人皆视为畏途,朝命特以充选。在西洋三年,考究利病,知无不言。英国于南洋开辟新嘉坡一岛,闽、广人流寓贸易工作者,不啻十万,悉受制于英官。该侍郎据约力争于英外部,乃设中国领事官,英埠设华官自此始。自是华人得官保护,遇事不至见陵。其品望最为西人敬服,去任后犹称颂弗衰”。光绪十七年(1891年),奉诏旨:“郭嵩焘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所请者不准行。”
——摘编自王兴国《郭嵩焘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