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②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
③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④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
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材料一:《管子·入国》述周代实施“养疾之政”,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意为不服徭役);九十者,其家不从政”一说。汉代《王杖诏令册》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北魏,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贞观政要·孝友》又称,房玄龄“事继娘,能以色养(和颜悦色之意),恭谨过人”。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史料汇编》等
材料二:日本政府1954年制定了《国民养老金法》,规定养老金国家负担33.3%,余下的由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20世纪70年代,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日本积极发展劳动强度较低的第三产业。日本厚生省、大藏省、劳动省、建设省分别主管老人福利、税收优惠、辅导就业和住宅规划,有效保护老年人权益。通过舆论宣传,使得社会各界都关注老龄问题。
——摘编自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材料: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另一方面,如邓广铭所言“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钱穆先生曾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有不变。”
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宋朝社会转型角度,谈谈你对宋朝的认识。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为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自然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对所有人都有好处,不偷窃,不杀人不淫乱,不撒谎、敬父母,重互助等,这些都是自然所颁布的法律。制定法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教会法,法律是政治的法律,是任意制订的、纯粹民政的法律,若以为一个世俗的立法者有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是代表神明制订出哪怕一条这样的政治性法律,那就是不了解人类的心意。他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认为)理性是历史前进的动力,人依其理性以认识自然,也依其理性以改造社会,发扬理性,就是推动历史;蒙蔽理性,就是阻碍进步。
——摘编自南开哲学院《启蒙时代的先驱:伏尔泰》
材料二:自此以后,人类不再以宗教的眼光衡量世界的一切,反以发扬人的理性为主要价值。革命者大都相信人类可以透过理性的观察与设计,革除一切社会弊病,并获致无限的进步。科学方法除了应用在研究自然界的规律,也被拿来当做处理人类一切事物的不二法门,科学的地位也因此提高。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故必依据某些因素或条件行事,而社会科学家的工作即是找出这些因素或条件。
——摘编自王宏治《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一:1943年12月中、美、英《开罗宣言》规定,三国的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的其他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除出境。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材料二:1951年9月8日,美国、英国、法国等48个战胜国将中国排除在外,与日本私下达成了《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管。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材料:姚莹(1785年~1853年),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侵占台湾,时任台湾兵备道的姚莹积极备战,组织台湾军民击退敌军五次进犯,这让清政府中的投降派大臣如鲠在喉,交章弹劾。中英谈判时,英国谈判特使璞鼎查诬蔑姚莹枉杀其“遭风难民”,要求清朝政府将其“去官正法”“以命抵偿”,否则“干戈复起”。1843年,姚莹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大力营救出狱,但仍被贬谪川、藏。面对政治打击,姚莹不改初衷,在出西藏后写出《康輶纪行》15卷。书中对西藏的宗教民俗、地理交通等皆有记录,对英法历史,英俄、英印关系亦皆有所阐述,揭露英、俄两国对西藏的觊觎之心和相互之间的矛盾。书中对“西洋各国情节及诸教源流,尤深致意焉”,认为“知彼虚实”,“徐图制夷”,提出要抵抗西方侵略者,必须要学习他们的自然科学技术。咸丰帝即位后“复用姚莹,擢为广西按察使,剿粤匪之乱,病逝军中”。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