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5-08 浏览次数:325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命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

    A . 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 . 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 . 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 2.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规定:士人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推荐,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这体现了科举取士(    )

    A . 为了加强专制需要 B . 仍受门阀制度影响 C . 认可才能的唯一性 D . 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 3. 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

    A . 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B . 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 C . 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 D . 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
  • 4. 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说:“(廷杖)此皆关系朝家纲常,有功名教者,虽见辱殿廷,而朝绅视之,有若登仙。”以上材料说明了当时士大夫(    )

    A . 害怕君主专制的迫害不敢表现其不满 B . 借用廷杖的影响力来追求忠义的名节 C . 买通监督的宦官导致廷杖未对其伤害 D . 以臣服于君主的意见接受廷杖为骄傲
  • 5.

    下图是太平天国前后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此变化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

    A . 有效地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 B . 逐渐强化了清政府的中央集权 C . 成为中华民国时军阀割据诱因 D . 使清朝专制统治陷于孤立境地
  • 6. 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

    A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 .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 . 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 . 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 7. 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论断看毛泽东当时意图是为了(    )

    A . 热情歌颂五四运动的意义 B . 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 C . 强调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D . 抨击当权政府的退让妥协
  • 8.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国有企业留利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从3.7%上升到40%以上,扣除了各种税费后的实际留利仍为20%,到1987年,全国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这突出反映了这个时期全国工业企业出现了( )

    A . 所有制结构变化 B . 经营规模变化 C . 管理方式变化 D . 经营自主权变化
  • 9. 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惟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    )

    A . 城市设计理念促成雅典的民主政治产生 B . 城市设计促使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 C . 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 D . 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
  • 10. 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而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两者都主要忽视了(    )

    A . 正统主义 B . 平等主义 C . 自由主义 D . 民族主义
  • 11. 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加法减法一起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让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是(    )

    A . 成立美联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B .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 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D . 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 12.

    下图图示为某一时期美国、西欧、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这一时期可能是(    )

    A . 19世纪70年代 B . 20世纪20年代 C . 20世纪50年代 D . 20世纪80年代
二、<b >综合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1. (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关于女权认识的差异。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于女权认识差异的原因。

  • 14. 历史概念是人们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依据。比如关于“现代”的历史概念,一般认为它是以现代化为“现代”的概念,但有学者认为,首先它是一个以一定时间为基础的历史时代概念;其次,作为历史时代概念,“现代”应具有丰富而广博的历史内涵,不仅仅限于革命史和政党史,属于综合的总体的通史范畴,而非专门史范畴;再次,“现代”既是一个历史时代概念,也是一个社会性质概念。

    现代史应该始于五四运动;

    现代史应该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现代史应该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或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根据“现代”的历史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三种流行的中国现代史划分标准进行评析。

  • 15. 【历史上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遗嘱仅为民间约定,东汉名士马融,临终“遗令薄葬”。曹操临终前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而晋初太保王祥临终令子孙。以“信、德、孝、悌、让”为立身之本。而汉沛中一富豪病重召集族人到场,托遗令:全部财产交给女儿。

        唐宋时期,不仅有大量遗嘱实物出现,而且大批遗嘱详文开始流行。唐初,刘基“遗令给诸子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唐宰相姚崇去世之前,“先分其田园,令诸侄各守其分”。唐《丧葬令》规定;“若亡人在日,自有遗嘱处分,政验分明者,不用此令。”宋仁宗曾两次治令:“若亡人遗嘱政验分明,依遗嘱施行,从之。”到嘉祐年间,并将此令明确为“遗嘱法”。

    ──《秦汉至唐宋遗嘱制度的改革》

    1. (1) 根据上述材料,比较秦汉与唐宋遗嘱制度的变化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 16.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论述的实业思想:“欲谋实业之发达者,非谋其一端则可成效也。必也万般齐发,始可收效”。兴办实业,须“经过大量认真的调研、勘察,有相当的学理和事实依据”。在考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之后,提出“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惟愿实业发达与解决广大人民“吃饭”、“穿衣”相结合,通过实业而“救穷”、“致富”。

    材料二:张謇在论述实业救国时强调:“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诿,不自大而夸”。“法古法今,法中国,法外国”。“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形成自身的早期现代化模式。”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孙中山、张謇发展实业的思想主张。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经济背景,对我们当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下面材料是日本各界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对中国现状的叙述:

    《万朝报》直陈:“自称中华,视他国为夷狄,尝不能摆脱中华不以夷狄为敌的迷信”。嘲笑日本为“模拟欧洲文明之皮相的小岛夷国”。荒尾精在1894年10月《对清意见》一书中指出:“在各省设置总督巡抚,任以兵马权,统领绿营军,恐其背叛,割财政权予布政使,储粮权予粮储道,武器权予兵备道。”各地总督巡抚“各自任意制定兵制,进行训练”全国八旗绿营80余万兵,但除“练军”外,皆为手执大刀长矛的旧式兵,士气操练均无可观之处。旅顺失陷前,清军共30余营,但“六统领互不相系属”,“诸将互观望”,“致以北洋屏障措手让人”清军四支水师“皆处于半独立状态,甚至暗地里将对方视为敌人”。尾崎行雄在1895年的《支那处分案》一书中写道:中国人“知道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尚不知国家为何物,焉有国家思想乎?”

    1. (1) 根据材料,归纳日本认为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2. (2) 依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故宫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1857~1928)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 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

    1. (1) 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2. (2) 试分析辜鸿铭现象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