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发起者 |
主要内容 |
1874年 |
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旺 |
成立了一个拥有60多名女性成员的“天足会”,规定入会女性不得缠足。 |
1878年 |
英国里德夫人 |
在上海成立“天足会”,影响逐步扩散到江苏各地,印制了大量宣传材料,广为散发。 |
1898年 |
康有为 |
在广东创立了不缠足会,会员上万人;天足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起来。 |
1898年 |
宝复礼、丁家立 |
在天津成立“天足会”,提倡去除妇女缠足的陋习;戊戌变法失败后,不缠足运动暂告一段落。 |
1898年 |
光绪帝 |
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光绪帝发上谕禁止缠足。 |
1901年 |
慈禧太后 |
下达懿旨,劝禁缠足;封疆大吏纷纷响应。 |
1912年 |
南京临时政府 |
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止缠足。学校教育和公共宣传都遍布天足内容,反缠足成为大势所趋。 |
1937年 |
苏区政府 |
颁布禁止缠足的布告,指出妇女缠足是一种“野蛮的伤天害理的封建习惯”,放足是解除妇女身上的“锁链”。 |
1950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
下达了禁止妇女缠足的命令,命令中说:缠足现象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且有害于妇女健康,妨碍妇女参加生产,必须加以禁止。 |
——王志辉《天足会与脚的解放》(《天津青年报》)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材料一:依据史实,学者对近三百年的唐朝171起进谏事件做了统计,纳谏者114次,进谏成功率为68%,从进谏数量与纳谏的成功率来看,太宗朝均首屈一指:进谏37起,魏徵“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达数十万言,均能切中皇帝之失。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些更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例如,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宣布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等十余人为各州刺史,让他们的子孙世袭,绝大多数朝臣包括谏官,都坚决反对,李世民终于改弦易辙。
——王春瑜《唐代监察制度特色》
材料二: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议会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议会的质询事项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质询制度,并为其他议会内阁制国家所采用,它除了质询者和被质询者之间的问答之外,往往构成议会的议题,产生议会辩论,并可能导致议会对政府提出信任与否的表决,从而导致政府的危机。正如英国法学家詹宁斯所说:“一个议员无论是想要纠正一件错事,还是想要攻击哪个大臣,提出质询的权力总是重要的。它迫使各部在它们的行动中谨慎小心;它能防止一些小小不公平之事,这些事情是如此普遍地和官僚主义连在一起的;它迫使行政人员去注意个人的不平之鸣。”
——《西方发达国家议会监督制度探析》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乡村重振运动出现根本性变化。1965年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竞赛分为县、区、州和联邦四级平台,获胜者冠以“金牌村庄”。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衬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变成了德国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朴宁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材料:安德鲁·杰克逊之前的几位总统的权力明显受到国会的制约,联邦政府权力重心在国会,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立法机关。面对这种不利形势,杰克逊决意扩大总统的否决权和任免权,“在两任期间共否决12项,超过以前任何一位总统”。
以“轮流任公职制”取代当时的官员任职不定期制,在安德鲁•杰克逊上台的第一年撤换了约1000名官员,在8年总统任职期,共罢免20%的行政官员。美国一位史学家写道:“轮流任公职制和平地推毁了一个阶层对官吏的垄断,缩小了人民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是建立民主政府进程中的关键一步。”这项改革是在“赃物属于胜利者”特权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任人唯本党党徒和支持者。美国历史上曾长期按“政党分赃”委任官吏,结果弊端渐多,影响恶劣,人们深恶痛绝。殊不知“政党分赃制”源于“轮流任公职制”。
——小施莱辛格主编《美国民主党史》
材料:斐迪南大公遇刺后,贝希托尔德(奥匈帝国外交部长)接受了康拉德(奥匈帝国参谋长)一直在鼓吹的理论: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最薄弱,如今已经浪费许多好机会。他认为,未来几年好机会不多了。现在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强大,俄国也在慢慢恢复国力,所以他和康拉德都决心不能让下一个好机会从手中滑落。在斐迪南大公仅遇刺48小时后,他就呼吁给予“塞尔维亚一个决定性的最后清算”。此后,事件接连发生,形势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战争的威胁越来越真实。不仅维也纳、柏林、彼得堡意识到战争可能性,就连伦敦、罗马、巴黎也朦胧地感觉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那些有能力决定欧洲命运的人,都曾做过一些推波助澜的事,从而加速欧洲坠入战争。
——梅尔《一战秘史:鲜为人知的1914—1918》
材料:刘健政治生涯中的主要业绩及影响正是在号称“中兴”的弘治时期与正德初期,是处在密勿之地的内阁中,以皇帝重要辅臣的角色实现的。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仗义执言,以天下为己任。他的政治地位和影响,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明世宗实录》在概括刘健一生政治经历及作为时说:“健,性简静,重风节。在翰林闭户读书,不事交游。入阁,练习章,有经济才。既受知孝庙,尽言匡正,多所采纳。大渐之日,召至榻前,顾命累卜数言。逮事武宗,册大婚、耕藉田、幸太学、颁诏天下,肃然正始。会逆瑾导武宗游畋荒政,健累疏,极请诛瑾,皆不报。遂谢政归。人称健进退有古大臣之节,为近世贤辅云。”清代,张廷玉等人奉敕纂修《明史》中也称:“健学问深邃,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为首辅期间与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
——颜中其《近几年历史人物研究状况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