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钠单质,放入水中发生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过程中钠熔成小球并逐渐消失;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红.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钠单质具有的性质.
A.硬度小 B.能溶于水
C.与水反应放热 D.显碱性
②写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说明物质的溶解性还与有关.
①氯化铵属于化学肥料中的(填序号).
A.钾肥 B.氮肥 C.磷肥
②该图中a、b、c三点能表示氯化铵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在不饱和氯化铵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一定变小 B.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
C.溶液的质量一定变大 D.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③室温下,将一瓶氯化铵溶液敞口放置一段时间,溶质质量分数由10%变成25%,放置前后溶剂的质量比.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烧杯中溶液的pH |
1.1 |
1.2 |
1.4 |
1.6 |
2.5 |
7.0 |
11.0 |
12.0 |
①若滴加的指示剂是紫色石蕊溶液,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3mL时,溶液显色.
②若滴加指示剂是无色酚酞溶液,入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后,溶液颜色无变化.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填化学式);可能有.
⑴实验资料: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⑵操作步骤:
①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m1克;
②连接好装置,检查气密性;
③将过量的浓盐酸慢慢滴加到盛有粗产品的锥形瓶中,直至无气泡冒出;
④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m2克(m1<m2;假设产生的气体均被装置D吸收).
⑶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粗产品中一定有;一定没有.
②C中的试剂为(填物质的名称).
③该方案测得烧碱的纯度比理论值偏小,请分析“偏小”的原因;.写出一种具体的改进措施.
B→C。
C→D。
D+E。
调查研究
①5种白色固体分别是:NaOH、Na2CO3、CuSO4、Ca(OH)2和NaHCO3 .
②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查阅了NaOH、Na2CO3和NaHCO3的一些性质.
性质 |
NaOH |
Na2CO3 |
NaHCO3 |
溶解性 |
20℃时溶解度109g |
20℃时溶解度21.5g 溶解时放热 |
20℃时溶解度9.6g溶解时放热 |
加热 |
不分解 |
不分解 |
发生分解反应,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第一步:在5只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的5种白色固体,分别标上A、B、C、D、E,然后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水并振荡。 |
A、C、D的溶液为无色;B的溶液为浑浊;E的溶液呈蓝色. |
B是 E是 |
|
第二步:向上述A、C、D溶液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溶液 |
三支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均变红. |
结论:
|
|
第三步:依据如图装置,对A、B、C进行实验. |
|||
①加热固体A |
B溶液无明显现象. |
A是Na2CO3 |
|
②待①停止加热后,通过长颈漏斗向C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
C溶液中有气泡产生,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并有白色沉淀生成. |
B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第四步:依据如图装置,对B、C进行实验. |
被加热的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B溶液中有气泡逸出且溶液变浑浊. |
C是 利用排除法得出:D是NaOH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和结论 |
|
|
①操作A的名称.
②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能80% 或80%(填“>”、“<”或“=”).
组号 |
烧杯及物质的总质量(g) |
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 |
产生气体的质量(g) |
① |
42.00 |
2.00 |
0.44 |
② |
45.00 |
5.00 |
1.10 |
③ |
44.00 |
9.50 |
1.32 |
④ |
46.00 |
9.50 |
1.98 |
⑤ |
44.00 |
6.00 |
a |
表中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