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中山市2018-2019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6-03 浏览次数:37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20分)
  • 15. (2019·中山模拟) C、O、N、H、Ca是初中常见的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或化学符号:
    1. (1) 属于金属单质
    2. (2) 铵态氮肥中的阳离子
    3. (3) 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
    4. (4) 能作干燥剂的物质
  • 16. (2019·中山模拟) 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甲烷转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图示中属于单质的物质名称是;图示所表示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 17. (2019·中山模拟) 以下有甲、乙、丙、丁四个实验,请回答相应问题:

    1. (1) 在甲实验中,刚开始白磷不燃烧,此时用注射器向瓶内压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长颈漏斗液面上升,当白磷暴露在空气中时立即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2. (2) 乙是简易净水装置,该装置中小卵石和石英沙的作用是
    3. (3) 丙实验中,①②③④都是用附有紫色石蕊的棉球,①④为润湿的,②③为干燥,缓慢通入CO2后,最先变红色的是 (填编号)
    4. (4) 丁实验是探究Cu和Ag的金属活动顺序,无色溶液可能是(填编号)。

      ①稀H2SO4     ②FeSO4溶液      ③Cu(NO3)2溶液      ④AgNO3溶液

  • 18. (2019·中山模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走进千家万户。制造汽车要用到含铜、铁、铝等成分的多种金属材料。
    1. (1) 在汽车电路中,经常用铜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铜的性。
    2. (2) 铜生锈的化学方程式为2Cu+X+H2O+CO2=Cu2(OH)2CO3 , 则X的化学式为
    3. (3) 车体多用钢材制造且要对其表面进行喷漆处理,这样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钢材与(填名称)接触而生锈。汽车使用的金属材料多为合金,是因为合金与纯金属相比,具有(填一条)等优良性能。
  • 19. (2019·中山模拟) 下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单位:g)。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NaNO3

    80

    87

    95

    103

    114

    125

    136

    150

    163

    170

    1. (1) 从表中数据看出,KNO3与NaNO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的是
    2. (2) 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NaNO3g。
    3. (3) 60℃时,向盛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100gKNO3 , 配成溶液,然后降温至20℃,烧杯中析出的晶体为g。(精确到0.1)
    4. (4) KNO3和NaNO3在t℃时的溶解度均为Wg,分析上表数据可推知,W的数值所在的最精确范围是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 20. (2019·中山模拟)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碳、铜、氧气、氧化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用它们进行击鼓传球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最后一位将球投篮。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篮球能从A传到G。其中A在常温下是液体,固体B的俗称为干冰。

    请回答:

    1. (1) A的化学式为;碳应放在位置上。
    2. (2) 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类型为反应。
    3. (3) 写出A~G传递过程中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 (2019·中山模拟) 某校兴趣小组欲利用ZnCO3和Cu2O的混合物制备硫酸锌和金属铜。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的实验方案,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Cu2O是红色固体,它与稀硫酸的反应为:Cu2O+H2SO4=CuSO4+Cu+H2O)

    1. (1) 图中X的化学式为,A中的物质有
    2. (2) 加入过量的Y有两个作用:一是,二是

      写出其中1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3) 操作Ⅰ、Ⅱ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该仪器在操作Ⅱ中起到的作用是
    4. (4) 操作Ⅲ包含蒸发浓缩、、过滤。
四、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2分)
  • 22. (2019·中山模拟) 现有如下仪器或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仪器a的名称为
    2.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装置D来进行制取时,通常要在试管口处放上

    3. (3) 草酸(H2C2O4)固体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反应:H2C2O4 CO2↑+CO↑+H2O,

      若用该反应来制取CO,制气装置应选(填字母)和C进行组合;除去其中的CO2可选仪器A和C进行组合,C中最好装入下列试剂中的(填小写字母)。

      a.烧碱溶液       b.浓硫酸      c.澄清石灰水

    4. (4) 若用CO还原氧化铜粉末,应选装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图2为某种“微型”实验装置。如果G处装稀盐酸,H处放少量铁屑,挤出少量盐酸使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加热处出现的现象是。“微型塑料滴管”的功能相当于图1中的(填字母)。用微型仪器进行实验的优点很多,除试剂用量极少以外,还有(答一条)等等。
  • 23. (2019·中山模拟) 学完酸碱盐知识后,小美对妈妈焙制糕点用的小苏打很感兴趣,她把小苏打带到实验室与小刚一起进行探究。
    1. (1) 小美取少量小苏打溶于水,滴加酚酞试液后,变红,说明小苏打的水溶液显性;
    2. (2) 小刚在烧杯内放入少量小苏打,向其中滴加稀盐酸,立即有产生,说明小苏打能与酸反应。在医疗上可以用小苏打治疗
    3. (3) 小美想:糕点非常松软,是不是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了CO2气体呢?于是她用下图装置对小苏打进行加热,一段时间后,导管口的确有气泡冒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同时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当导管口不再有气泡产生时,试管内仍有白色固体,她猜测

      剩余固体可能是:

      ①NaOH;   ②Na2CO3;   ③NaCl。

      小刚认为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小刚从试管内取少量白色固体溶于水,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他判断该固体为NaOH,小美认为他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因为

    4. (4)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试管内剩余的固体为Na2CO3

      小美和小刚继续探究固体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






      通过实验证明小苏打受热会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本次探究学习,小美对小苏打的性质有了全面的认识:

      她给妈妈提出保存小苏打的建议有: (答出一点即可)。

五、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4分)
  • 24. (2019·中山模拟) 蔗糖的化学式C12H22O11 , 是食品中常用的甜品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蔗糖中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蔗糖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 (2) 蔗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 (3) 要配制20%的蔗糖溶液80g,需要蔗糖的质量为:
    4. (4) 要把(3)配得的溶液稀释为10%,需要添加水的质量为:
  • 25. (2019·中山模拟)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大理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20 g大理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把产生的CO2气体用足量的烧碱溶液吸收,同时测量C瓶烧碱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C增加质量/g

    0

    3.0

    5.0

    6.0

    6.6

    x

    6.6

    1. (1) 上表中,第10分钟时,x =
    2. (2) 计算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要写计算过程)
    3. (3) 请在下图的坐标纸上,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CO2气体的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关系曲线。

    4. (4) B中所装药品为碳酸氢钠溶液,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HCl气体,该装置使测量结果(填“偏大”“偏小”或“没有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