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 | 流行词汇 |
15.16世纪 | 新航路、新教 |
17、18世纪 | 革命、殖民扩张 |
19世纪中期 |
低收入家庭 | 中等收入家庭 | 高收入家庭 | |
月收入 | 50 | 80 | 200 |
儿童津贴 | 13.0 | 13.0 | 13.0 |
其他津贴 | 50.1 | 30.1 | 0 |
纳税 | 0 | -7.9 | -43.8 |
国民保险 | -4.5 | -7.2 | -18 |
实际收入 | 108.6 | 108.0 | 151.2 |
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
文化交流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具有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商业的沟通从来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出口商品,传递着东方的风物人情和社会景象。它们走进西方的日常生活,融入了欧洲的饮食、服饰文化。外销商品的定购与生产,使西方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传入中国民间,而且造就了一批掌握了西方绘画技艺的大师。西方的医学、商业文化也都不同程度地被中国同行所接受。……纵观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尽管中国文化曾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中国在吸收西方文化上却是浅尝辄止。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基本上处于文化的表层。
——摘编自吴建雍《清前期中西贸易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等
材料二: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法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同年7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华演出。……1956年和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这一段时间的对外文化交流往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角色”。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三:在当今世界向多极化发展中,东亚在世界上崛起,增强了东亚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东亚发展模式的成功,使东亚地区的国家更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这种自信更促进了一种“亚洲意识”的觉醒。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
——摘编自关世杰《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
|
红色精神 |
红船精神 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 红岩精神 西柏坡精神 |
雷锋精神 大庆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红色精神与精神核心”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行名 |
设立时间 |
总行所在地 |
创办者 |
备注 |
中国通商银行 |
1897年 |
上海 |
盛宣怀 |
我国第一家新式银行,其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办法模仿英国汇丰银行。总行聘请熟悉中国商情的外国商人为“参议”,在北京、天津、汉口、烟台、香港均设有分行。 |
户部银行 |
1905年 |
北京 |
清政府 |
清末最大的一家新式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行,1911改为中国银行。 |
上海信成银行 |
1906年 |
上海 |
周舜卿 |
纯粹私人资本创办的商业银行,其储蓄业务规定凡满一元以上就可起存生息。 |
浙江兴业银行 |
1907年 |
杭州 |
浙江铁路公司商股 |
1915年总行迁往上海。 |
交通银行 |
1907年 |
北京 |
清政府 |
清政府邮传部奏准设立,为官商合办银行,其目的利用银行筹措资金,借以振兴轮、路、电、邮四政事业,避免举借外债受外国金融资本之盘剥。 |
——据中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近代金融史》整理
-摘编自马建标《“英日同盟”的阴影与一战时期的中国外交》
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辫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如孙思邀、钱乙、庞安时、朱肱、成无己、金元四大家,以及明清著名医学家,几乎无不尊崇。日本医学家则尊之为先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