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写诗,还要注意节奏,诗歌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令人难忘。
③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④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⑤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了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寒食①后雨,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②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③ , 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④ , 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节选自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①寒食:传统节日名称。②翻:同"反",反而。③光晃衣:绸衣上的白光晃人眼睛。④多者浮:脸上落花多的人饮酒。浮,饮酒。
①余拏一小舟
②雾凇沆砀
③客此
④鲜丽倍常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
你真的会读书吗
①你真的会读书吗?书是“执拗”而“冷酷”的,它从来不愿意让一个不会读书的人完全拥有它。有时,你以为你是懂它的,可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之后,你会发现你和“它”隔得远极了,甚至还没有碰触到它思想的根须!
②“会读书”之“会”,首先取决于你有正确的阅读观。读书是你的生活方式,而非你的生活“插曲”。读书是你的精神生活,你的精神“海拔”的提升和读书密切相关;而你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交往关系的建立与持续,也和你的“阅读”有着意义关联。会读书的你,必定是主动朝着书奔过去的,而书呢,也会迎向你,与你邂逅于美好的“花园”。慢慢地你会发现,你主动去读一本书的快乐,要远远超过“撞见”一本书的快乐。拒绝成为庸常的人,避免“匍匐”于功利之下,你只有经常主动去打开一本书。
③“会读书”之“会”,再要追问你良好的阅读品味。不加选择地见书就读,对形成阅读品味没有任何裨益。好似打开购物网站,面对陌生商品,你肯定会在下单前比对、权衡,判断它是否优质。在无法确定之前,你会调动自己的经验或采用他人的经验,最后才会决定取舍。请问,对待阅读,你可有这样的耐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你应该做个挑剔的读书人。不要轻易打开一本书,在你确认它的价值前;也不要轻易合上一本书,在你还没有完全读透前。如何确定它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呢?善读者的建议很关键。另外,读得多了,你的判断也会建立起来。读书,毕竟是自己的事,尽可能自己“做主”。
④“会读书”之“会”,还要你拥有基于“联系”的阅读策略。对于精读、泛读、概览之类的既定法则,相信是你耳熟能详并能运用的。建立一种“联系”的阅读方式,不是简单地对单一文本做静态的阅读。你应该在“联系”的阅读里,体验感性的美,更见证理性的深和道德的善,由此丰盈你的温度和有宽度的人生。比如,你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时,可以同时读鲁迅的《野草》,这两部作品创作于同一时期。前者是散文集,鲁迅将自己扔回回忆的“场”,故事、故人、故乡、故情,柔婉明朗;后者是散文诗集,鲁迅直面当下,灵魂的挣扎、寂寞的际遇,希望与绝望一直在冲撞。若是我们根据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就确定“彼时”鲁迅的人生体验与思想光芒,那会是多么狭隘。当你用“联系”的方式去读书的时候,会感觉,书读厚了,读宽了,也读深了。
⑤书以沉默的方式和你“说话”,虽然它不能直接引发人的变化,但人存在的独特与自由是阅读赋予的。读书足以抵抗虚无,读书可给予你一颗高尚的心灵,读书可以陪伴着你走出一条感性、知性、理性的思想之路。
⑥你真的会读书了吗?
(选自《语文世界》2018年4月刊,有删改)
无法邮寄的春天
朱玉成
①我刻意经过那个邮局门前,只为了看一眼那个奄奄一息的老人。我没敢走近跟前,只是远远地望着。
②他在那里一动不动,盖着一件破衣裳,如同死去一般。
③那里有两个绿色的邮筒,被雕刻成天使的模样,装了翅膀,仿佛随时可以离地高飞。一封封信安静地躺在里面,如同躺着很多颗心:少年相思的心,慈母念儿的心,游子思乡的心……天使会带着这些心飞到它们想去的地方,不管春夏秋冬。
④过了很久,我听到一声轻微的咳嗽,是老人发出的,仿佛死亡的门偷偷留下的一个缝隙,让这属于生命的咳嗽声响亮起来。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暖暖地照着他,似乎也令他感到了生命中尚存的一缕温柔。他微微欠起身子,竟然望着太阳咧开嘴笑了。纷纷扰扰的行人在他身边不停地穿梭行走,一些人驻足停留,摇摇头,甩下一声叹息又匆匆走掉,转过头去,阳光依旧荡漾在他们自己的脸上。
⑤后来就下雨了,莫名其妙的雨来得迅疾而猛烈。老人把身子缩成了一个句号。雨,像发了狂的洪水,冲垮了他心中最后的一道堤坝。浑身湿透的老人不停地打着冷颤。好在阳光是慷慨的,一寸一寸地暖着他的身子。
⑥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样一个已完全丧失行走能力的老人,却在身边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捆行李,而且是极其干净的。他无法行走,只有靠路人的施舍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死神像风一样随时都可以将这根老迈的蜡烛掐灭。夜深的时候,凉意又像歹徒的刀一样贴紧肌肤的时候,他却依然舍不得铺开那套干净的行李,用它御寒。我想,一定有一个绿色的希望在老人的心里生长着。或许他依然梦想着奇迹的发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站起来,用这崭新的行囊给自己暖一个小小的窝吧。
⑦我揣着怜悯,站在离他5米远的地方,感受着一个气若游丝的生命。
⑧阳光又依然灿烂,一个孩子试图将一封信投进邮筒。可是他太小了,使劲翘着脚也无法将信投进去。老人用手撑着地,艰难地挪到孩子跟前,用尽全身的力气托举起那个幼小的身躯,一封信就这样生出了翅膀,一颗心就这样开出了苞蕾。
⑨“爷爷,你怎么不能站起来啊?”
⑩“爷爷生病了,没力气了。”
⑪“那我扶着你。”
⑫“瞧你这小不点,还没我蹲着高呢,怎么扶我啊?”
⑬孩子和老人都笑了。那绿色的天使邮筒,在阳光下又像是一棵郁郁葱葱的植物。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很多人忽略了一样弥足珍贵的东西--爱。
⑭邮筒之所以是绿色的,就是因为它会给人带来希望。它挺立在那里,帮人传递着亲情友情,而那个无法行走的老人,他的春天,却永远无法通过邮筒传递出去。
⑮我刻意来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开始扪心自问,难道仅仅想看他一眼?我甚至没有对他说上几句安慰的话!我怎么没有想到,给他满身满心的怜悯,不如给他一支廉价的消炎药更有效呢?
⑯他的春天,无法邮寄;而我的忧伤,又何尝不是!
(选自《阅读与作文》2017年第24期,有删改)
火把从那里出来了
火把一个一个地出来了
数不清的火把从那边来了
美丽的火把
耀眼的火把
热情的火把
金色的火把
炽烈的火把
人们的脸在火光里
显得多么可爱
在这样的火光里
没有一个人的脸不是美丽的
……
(节选自长诗《火把》,写于1940年)
请以“滋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影响评分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⑤书写要求工整、规范,力求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