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检...

更新时间:2020-04-29 浏览次数:108 类型:单元试卷
一、基础题(本大题共5题,共10分)
  • 1. 选出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辈(háng)    水(fū)       脑(bàn)      (jiá)然而止 B . (jüàn)    怅(wǎng)     色(tuì)      熙然(xī) C . 洁(jiǎo)    奋(kàng)     慢(dài)      羁绊(jī  bàn) D . 暗(huǐ)     杂(rǒng)     然(qiāng)    撺掇(cuàn  duo)
  • 2. (2023八下·潍坊月考) 选出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商行政部门在这次打假行动中,共没收了三卡车假货,从假百货到假食品无所不有,令人叹为观止 B . 人生如戏,充满讽刺,在拥有时忘却珍惜,在失去时渴望拥有,没人可以真的大彻大悟 C . 当李老师走进教室,各种嘈杂的声音戛然而止 , 让人感觉到入了无人之境。 D . 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不懂得人情世故
  •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B . 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 . 在休息室内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 D .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

    ②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③有的哲学家说,时间只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

    ④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

    ⑤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

    A . ③⑤①④② B . ⑤①④②③ C . ①④②③⑤ D . ③⑤①②④
  • 5. 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吴伯萧,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B .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这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和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默写(本大题共1题,共10分)
  • 6. 补充句子。
    1. (1) 微君之故,?(《诗经·邶风》)
    2. (2) 微君之躬,?(《诗经·邶风》)
    3. (3) ,悠悠我心。(《诗经·郑风》)
    4. (4) ,在城阙兮。《诗经·郑风》
    5. (5) 与君离别意,。(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 (6) 芳草鲜美,。(陶渊明《桃花源记》)
    7. (7) 古人的送别诗多给人悲戚之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更成为历代传唱的名句。
    8. (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烟波蒸腾、波涛汹涌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三、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篇选文,共36分)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义(yì):安定。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便还家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

      ④此人一为言所闻

    2.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义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3. (3)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4. (4) 【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上面两文中获得的启示。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的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选自201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 (2) 品味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选文第④段是对赶集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 (4) 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 9.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灯笼

    朱成玉

        ①父亲做灯笼的手艺远近闻名,但父亲从不靠它来赚钱。许多人为父亲遗憾,嫌他浪费了这身手艺。父亲却总是憨厚地笑着说:当玩了,闲着也是闲着。

        ②逢年过节,很多人家都来求父亲做灯笼。自然不会白求,家境殷实些的,会给些闲钱。所以童年里,我们过年总会吃到很多好吃的,也有新衣服穿,放的鞭炮也多,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我们要算是幸福的了。家境贫寒的穷人,会拿些粮食来求灯笼,他们宁可从嘴里省出来几升粮食,也要做个大红灯笼,图个喜气。他们把灯笼当成一种寄托,当成了好日子的火种。父亲对穷人富人一视同仁,害得自己整个腊月都闲不下来,忙得昏天黑地。但望着一家家大红灯笼高高挂,父亲就会一边抽着烟袋,一边很满足地笑,把眼睛眯成了一条连小咬儿都钻不进去的缝。

        ③这种呈椭圆形的灯笼被称为长命灯。灯笼通体由竹子制成,故有富贵驱邪之说。竹子四季常青,在民间寓意长命富贵。依我们这里的民俗,逢年节点亮灯笼不仅增加年气,还可保一辈子不受穷。还有的人说,点上灯笼,可以使家里人都健健康康的,没病没灾。各种各样的说法,不一而足,但都是些善良而美好的愿望。

        ④做灯笼是个细致活儿,需经过片竹、削竹、编织、定型、上纸、写字、上油等繁琐的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严谨细致的操作。只有在灯笼腰身裱上一圈红色皱纹纸的时候,灯笼才有了灵魂。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⑤父亲认真对待每一盏灯笼,他虔诚地认为,每个灯笼都是有灵魂的,只有认认真真地编制,每尺每寸都一丝不苟地完成,让每根竹条都规规矩矩,恰到好处地排好队,站好岗,灵魂才能在灯笼的身体里呆得安稳。那些灯笼做好后,父亲的手上便落满疮疤,那都是让锋利的竹条划伤的。

        ⑥一年除夕,邻居拴柱拎着半袋米来求灯笼。他挠着头,不好意思地对父亲说,因为带阿爸去治病才回来,没赶上定做灯笼。只想来碰碰运气,看父亲有没有多做出一个来。“我只想把灯笼高高地挂起来,没准那样阿爸的病很快就会好了。”拴柱充满期待地说,仿佛这灯笼真的成了救命良方。堂堂一个五尺汉子,在父亲面前直抹眼泪。

        ⑦父亲刚开始犹豫了一下,但听到拴柱这样说,便斩钉截铁地说道:“有,正好多一个。”父亲从里屋拿出了一个又红又大的灯笼递给拴柱,“把这个拿回家挂上吧,希望它能灵验,让你阿爸的病早日好起来。”拴柱一个劲地道谢。父亲还撵出家门,硬是把那半袋米原封不动地塞给了拴柱。

        ⑧那是留着自己挂的灯笼,可是父亲却将它送人了。我在心里和父亲赌气,父亲却说,如果拴柱的愿望可以成真,我自然愿意把自家的灯笼送给他。

        ⑨那年除夕夜,我们家没有挂起灯笼,但左邻右舍高高挂起的灯笼,那些被赋予了灵魂的灯笼,仿佛格外地惦记着编制它们的人,争着要把光亮照过来似的,把我家的院子照得透亮。人们不约而同地仰起了头,看着那光闪闪的被赋予了生命喜气的灯笼,仿佛看到了光灿灿的丰收的年景,看到了衣食无忧的将来,看到了一个个即将成真的美梦……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⑩现在我才懂得,父亲在编制那些灯笼的时候,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用善良做芯儿,用爱心为罩,这盏灯笼高挂在我的心里,一生都不会熄灭。

    1. (1) 文章围绕父亲与灯笼,描写了哪几片段?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3. (3) 体会文中的描写语句,回答问题。

      ①第④段:细密的纹路衬上红色,一份喜气便骤然附到灯笼身上,挥之不去。

      从描写的角度上看属于描写,表现了父亲

      ②第⑨段:微醉的父亲,看着那些在风中飘荡的大红灯笼,满脸荡漾着笑意:“总算没有瞎了这身手艺!”

      从描写的方法上看是运用描写和描写,表现了父亲

    4. (4) 本文着力描写父亲制作的灯笼,请简要分析“灯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四、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题,共4分)
  • 10. 请根据你的名著积累,完成小题。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1. (1) 这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信中的一段话,它摘自名著《》。
    2. (2) 文中的“虐待”指什么?你如何评价傅雷的这段话?
五、作文(本大题共1题,共43分)
  • 11. (2023八下·潍坊月考) 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一个家庭用来团聚、纪念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此外,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常被视作节日,老人祝寿的日子是节日,孩子出生的日子是节日,爸妈结婚的日子是节日,哥哥考上大学的日子是节日,乔迁之喜是节日……

    请以“我家的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工整、美观。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