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年高三下学期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9-11 浏览次数:324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磨砺三十年,陈长方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 kē )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zēn)“拙、重”的真妙。 B . 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fěi)的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guà),这种阅读行为,一言以敝之可称为“浅阅读”。 C . 昔日,放爆竹和吃饺子是过年的盛事。而今,观看春晚也算一大盛景。政府想着办法(jìn)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晚会明星荟萃,(zài)歌载舞,精妙绝伦。 D . 被称为主子的人背对沉默,玉树般挺拔的身躯俨如高垣(pì)睨的城墙巍然屹立。面容被一张雍华威武的金(mú)面具掩盖着,黑洞洞的眼眶有说不出的森冷。
  • 2.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甲)李白的狂放,除了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潇潇洒洒地出门了。(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1. (1) 文段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还是 B . 逼仄 C . 潇潇洒洒 D . 汇聚
    2. (2) 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 B . (乙) C . (丙)
  • 3.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我国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实现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等科学目标和空间飞行器测量与通讯等。 B . 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C . 本品选用上等艾绒及其他活血中药,通过发热系统有效地增强药性渗透,作用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内部环境,调节关节,治疗各种关节炎。 D . 文明不仅是支撑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不幸的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地为拜金主义所腐蚀。
二、语言表达
  • 4.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 ,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 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少于20字。)

    ①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②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 5. (2019高三上·汉中月考) 右图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徽标),图形为蓝底白字,请说明图形寓意及构图特点。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100 字。

三、现代文阅读
  • 6.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 .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 .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 . 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 . 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 . 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3. (3)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
  • 7.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 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2012年夏,李旭阁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李旭阁问。

        “是啊!”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A】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B】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释】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 (1) 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2. (2) 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3. (3) 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4. (4) 根据画线的【A】【B】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 8.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教约

    [明]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情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 B . 往来街衢,步礼节                  趋:小步快走。 C . 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分析、推究。 D . 此其大也                          略:大的方略、谋略。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毋躁急,毋荡而嚣         襟三江带五湖 B . 习礼之日,免课仿         何为然也 C . 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D . 神而明之,则存其人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 B . 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 C . 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 D . 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4. (4) 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5. (5)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②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 9.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论语·阳货》)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 (《论语.八佾》)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1. (1) 以上材料表明孔子认为在礼乐活动中① 比②更重要。
    2. (2)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儒家思想对现代生活中礼俗活动的启示。
五、诗歌鉴赏
  • 10.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 (1) 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 (2) 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六、句子默写
  • 11. (2019高三下·柯桥模拟) 补写岀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三小题)
    1. (1)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论语》)
    2. (2) 彼童子之师,,。(韩愈《师说》)
    3. (3) 元嘉草草,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4)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5. (5)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山坡羊•燕子》)
七、材料作文
  • 12.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