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8月 | 1914年9月 | 1917年4月 |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协约国 | 同盟国 | |
生铁 | 22 | 22 | 16 | 25 | 50 | 15 |
钢 | 19 | 21 | 16 | 25 | 58 | 16 |
煤 | 394 | 331 | 346 | 355 | 851 | 340 |
1917年双方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是( )
①意大利的倒戈
②美国的参战
③俄国退出一战
④英国的海上封锁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
①国联“迁就”日本侵略中国
②英法“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③英法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④“慕尼黑阴谋”
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对于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③召见朝鲜使者、日本遣唐使
④与吐蕃和亲
①崇尚道德,推行德治
②创立私学,讲学自由
③提出“中庸之道”
④挑战权威,推崇科学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美)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一: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据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整理
材料一: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手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帝王之治,必以敬天法祖为本。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朕自幼读书,寻求治理。年力胜时,挽强决拾。削平三籓,绥辑漠北,悉由一心运筹,未尝妄杀一人。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材料二:孔子认为,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根据王钧林《中国儒学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