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时间 | 公吨 | 银两 | 每吨银两 |
1913年 | 125303 | 9575886 | 76.42 |
1914年 | 121087 | 9279659 | 76.64 |
1915 | 82818 | 8601684 | 103.86 |
1916年 | 94372 | 14011269 | 148.47 |
1917年 | 80276 | 12566977 | 156.55 |
1918年 | 92519 | 18130957 | 195.97 |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借款时间 | 债主 | 借款额(白银) | 附带条件 |
1895 | 俄、法 | 9896.8万余两 | ①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
1896 | 英、德 | 9762.2万余两 |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
1898 | 英、德 | 1.1277亿余两 | 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②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材料一:1867年之后,清政府就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很多大臣认为,铁路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惊动山神、龙王等神灵,招来巨大灾难。也有人提出,“以中国之贸迁驿传”,根本不需要铁路。洋务实干人物曾国藩也认为,铁路网络一旦修成,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势必大大加快,新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动荡将可能发生。1880年,李鸿章、刘铭传上书要求修建铁路,朝廷有人上奏指责两人看上去像是一对“卖国贼”,朝廷因此驳回李、刘的建议。
——摘编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大清国国内,关于在这个帝国的领土上筹建铁路和铺设电报设施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这是可以理解的,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1867年6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
——韩雅雯《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