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南海中学等七校联合体2019年高三语文冲刺试卷

更新时间:2020-01-16 浏览次数:161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 . 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 . 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 . 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 . 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 . 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 . 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 . 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 . 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 . 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 2.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研究员陈琳、贾晓芬)

        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冰点文库》)

        材料三: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李林)

    1. (1) 下列对材料一关于中国公众文化自信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公众的文化自豪感最强,主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最不自信的是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 B . 中国公众在文化特色、发展趋向以及对外来先进文化借鉴等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差。 C . 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 D . 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2.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B .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 C . 中国文化由于被通俗文化、美国文化等强势文化包围,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 D . 如果年轻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缺乏甄别判断能力,就没有文化自信。
    3. (3)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青年如何培养文化自信。
  • 3.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①去年和“萝卜花”一块上那个工时,他曾装得一个字也不识。现在他又装成了个文盲。

        ②孙少平已经适应了这个底层社会的生活。尽管他有香皂和牙具,也不往出拿;不洗脸,不洗脚,更不要说刷牙了,吃饭和别人一样,端着老碗往地上一蹲,有声有响地往嘴里扒拉。说话是粗鲁的。走路拱着腰,手背抄起或筒在袖口里;两条腿故意弄成罗圈形。没有人看出他是个识字人,并且还当过“先生”呢。

        ③少平看起来成了一个地道的、外出谋生的庄稼人,但有一点他却没能做到,就是在晚上睡觉时常常失眠。如果大伙知道有一个人晚上睡不着觉,就象对一个不吃肥肉的人一样会感到不可思议。是的,劳筋损骨熬苦一天以后,孙少平也常常难以入眠,而且在静静的夜晚,一躺进黑暗中,他的思绪反而更活跃了。有时候他也想一些具体的事,但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是漫无边际的,象没有河床的洪水在泛滥;又象五光十色的光环交叉重叠在一起。

        ④清明之前,天气转暖,大地差不多完全解冻。工地上,宿舍楼起了第一层;楼板安好后,开始砌第二层的屋墙。少平的工作是把浇过水的湿砖用手一块块往二层上扔,这无疑是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可是他应该干这活,因为他拿的是这一行的“高工资”。

        ⑤工程大忙以后,胡永州陆续从东关大桥头又招回一些工匠;同时也打发走了几个干活不行的人。人手一多,一老一小两个做饭的就应付不过来。那个老汉还兼管采买,大筐的土豆和白菜,五十斤一袋的面粉,老汉一个人拿不动。胡永州突然决定由少平帮助老汉出去采买东西。少平就象被“提拔”了一样高兴。他现在每天只在工地上干半天活,另外半天就和做饭的老汉一块到街上去采买东西。

        ⑥活路稍微一轻松,他突然渴望能看点什么书——算一算,他又很长时间没见书的面了。

        ⑦正月里返回黄原到现在,他也没有去找田晓霞借书,因为他一直装个文盲,借回来书也没办法看。正因为他是个只会卖力气的“文盲”,包工头才信任他,让他去干采购工作。要是胡永州知道他是个学生出身的人,又在他这里清闲得看起了书,说不定马上会把他打发走。

        ⑧但读书的愿望一下子变得如此强烈,他思谋:能不能找个办法既能读书又不让人发现呢?

        ⑨只有一个途径较为可靠,那就是他晚上能单独睡在一个地方。主意终于有了。他准备和胡永州说一说,让包工头同意自己住在刚盖起的那一层楼房里。胡永州并不反对他挪地方住---只要你小子不怕冷,就是愿意住在野场地里和我胡永州也不相干!搬到没门窗的楼房后,他在外出采购东西的时候,捎带着给自己买了一些蜡烛。

        ⑩条件一具备,他就打算到晓霞那里去借几本书回来。过罢清明节,少平在一个星期六的傍晚,破例拿出牙具和香皂,偷偷到小南河里洗刷了一番,又换上自己的那身“礼服”,就精神满满地去地委找田晓霞。晓霞给他找了一本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她告诉他,这是她很喜欢的一本书,是前几年内部发行的;父亲买回来后,她看完就偷偷地占为己有了。

        ⑾回到“新居”,他点亮蜡烛,就躺在墙角麦秸草上的那一堆破被褥里,开始读这本小说。周围一片寂静,人们都已经沉沉地入睡了。带着凉意的晚风从洞开的窗户中吹进来,摇曳着豆粒般的烛光。孙少平一开始就被这本书吸引住了。那个被父母抛弃的小男孩的忧伤的童年;那个善良而屡遭厄运的莫蒙爷爷;那个凶残丑恶而又冥顽不化的阿洛斯古尔;以及美丽的长鹿母和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吉尔吉斯人的生活……这一切都使他的心剧烈地颤动着。当最后那孩子一颗晶莹的心被现实中的丑恶所摧毁,象鱼一样永远地消失在冰冷的河水中之后,泪水已经模糊了他的眼睛。他用哽咽的音调喃喃地念完了作者在最后所说的那些沉痛而感人肺腑的话……这时,天已经微微地亮出了白色。他吹灭蜡烛,出了这个没安门窗的房子。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孙少平当过老师,现在为了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地道的、外出谋生的庄稼人”,他在工地上和地道的农民一样,吃饭时端着碗往地上一蹲,有声有响地往嘴里扒拉。 B . 几个干活不行的人被打发走了,孙少平却被派去协助做饭的老汉采办东西,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孙少平劳动态度好,能得到上司的信任。 C . 在知己田晓霞面前无须装文盲,他要以真实的形象出现在知己的面前,所以在去地委找田晓霞之前,他先偷偷到小南河里洗刷了一番。 D . 孙少平连夜读完《白轮船》,天已微微地亮出白色的时候,他走出没安门窗的房子,暗示他此时已经心明眼亮,完全走出了黑暗的困境。
    2. (2) 在你心中,孙少平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学形象,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 (3) 小说的结尾用了详细的笔法描写了孙少平阅读的过程,请结合文本进行鉴赏。
二、文言文阅读
  • 4.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潘良贵,字子残,婺州金华人。以上舍释褐为辟雍博士,迁秘书郎。时宰相蔡京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靖康元年,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唐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

        高宗即位,召为左司谏。既见,请诛伪党,使叛命者受刃国门,即敌人不敢轻议宋鼎。又乞封宗室贤者于山东、河北,以壮国体,巡幸维扬,养兵威以图恢复。黄潜善、汪伯彦恶其言,改除工部。良贵以不得其言,求去。

        除考功郎,迁左司。宰相吕颐浩从容谓良贵曰:“旦夕相引入两省。”良贵正色对曰:“亲老方欲乞外,两省官非良贵可为也。”退语人曰:“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若士大夫受其牢笼,又何以立朝。”以直龙图阁知严州。到官两月,请祠。起为中书舍人。

        会户部侍郎向子湮入见,语言烦亵,良贵故善子湮,是日摄起居,立殿上,径至榻前厉声曰:“子湮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良贵求去,既归,不出者十牟。李光得罪,良贵坐尝与通书,降三官。卒,年五十七。

        良贵刚介清苦,壮老一节。为博士时,王黼、张邦昌[注]俱欲妻以女,拒之。晚家居贫甚,秦桧讽令求郡,良贵曰:“良贵不敢为也。”其谏疏多焚稿,仅存杂著十五卷,新安朱熹为之序。

    (选自《宋史·潘良贵传》,有删改)

    【注释】王黼、张邦昌,当时朝廷权臣。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B . 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C . 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D . 子湮欲退/高宗顾良贵曰/是朕问之/又谕子湮且款语/子湮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高宗色变/于是二人俱待罪/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 B . 钧轴:钧以制陶(钧,制陶所用的转轮),轴以转车。比喻国家政务重任或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C . 起居:宋史(起居郎)御殿则侍立,行幸则从,记录皇帝日常行动、所发命令及国家大事等。 D . 请祠: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请求辞去官职的一种说法,相当于“乞骸骨”。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良贵有操守,有主见。宰相蔡京拉拢名士,通过潘良贵的亲戚朋友表达愿意和他交往的心意,被他拒绝。 B . 潘良贵敢于直言。他大胆指出何、唐等人不能任用,否则,会误国。话传到外面,掌权的人指控他狂妄轻率,他被贬官。黄潜善、汪伯彦厌恶他的话,改任工部。潘良贵因进言没有实行,请求离职。 C . 潘良贵忠于国家。他请求朝廷清除奸臣,惩罚叛徒,威慑敌人;他又请求封贤良的宗室到山东、河北,来使国家强大;他建议养精蓄锐,恢复国家。 D . 潘良贵不攀附权贵。他做博士时,权臣王黼、张邦昌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被他拒绝;晚年在家很贫穷,秦桧暗示让他求官,也被他拒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

      ②宰相进退一世人才,以为贤邪,自当擢用,何可先示私恩。

三、诗歌鉴赏
  • 5. (2020高三上·大连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 , 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①1129年冬,金兵渡江,攻破临安,宋高宗从海上奔逃。1130年春,金兵又攻破明州,宋高宗奔逃到温州,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该诗作于此时。②甘泉,宫名,秦始皇筑的行官,汉武帝时有所增筑。③向延阁,名子諲,当时做长沙太守。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第二句,写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宫,以汉朝之事比况金兵逼近京都,用典贴切,形象化,与第一句形成因果关系。 B . 三、四句中“初怪”与“岂知”互相呼应,句法灵活,“穷海看飞龙”是指皇帝逃到偏远的海上。 C . 颈联化用诗句,对仗贴切、工整,紧扣题目“伤春”,写诗人白发如霜,对处处烟花燃放的景象都无心欣赏。 D . 尾联落笔有力,写出了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抵挡金兵的入侵,“犬羊”一词是对金人的蔑称。
    2. (2) 这首诗雄浑沉郁,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歌的神韵,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感情。
四、情景默写
  • 6. (2019·广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诸葛亮在《出师表》的结尾希望后主刘禅除了倚靠善良诚实的大臣,也应自行谋划,以“。”
    2. (2) 屈原常用美丽的服饰来象征美好的品格,《离骚》中用荷叶荷花装饰自己的两句是“。”
    3. (3) 《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宅第周围的环境是“”,此地荒凉偏僻没有音乐,早晚只能听到“”。
五、语言表达
  • 7.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门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 .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 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 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间的情景和心情。 D .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 8. (2019·广州模拟) 下面文段的三个语句存在逻辑问题,请参照②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目前,不少城市都存在道路交通标志或指示线不清晰、道路中间莫名出现隔离带、连续井盖事先无提示等问题,这是交通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道路标志与实际脱节和不符的现象,需要社会各界认真规划、治理。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目的是,给驾驶者或行人提供引导、提示。如果提示本身就成问题,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何谈引导?道路标志牌设计不合理、标志不清会影响道路通行,导致交通拥堵,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对此,路标设计者和城市交通的管理者,还需再多用点心。

    ①归结原因错误,应当修改为:

    ②划分责任错误,应当修改为:需要交通部门认真规划、治理。

    ③定性不符合事实,应当修改为:

  • 9. (2019·广州模拟)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像登高远眺、观赏菊花等,还为后人留下许多名句佳作,如我们熟悉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
    1. (1) 材料所引诗句的作者是,他是唐代诗派的代表人物。
    2. (2) 重阳节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请你以组织者的口吻拟写一段话,概括此次远足的意义,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个字。
六、材料作文
  • 10. (2019·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改革开放40年来,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创造了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时代标签:

    ①下海,“下海”指青年跳入商品经济、市场竞争的“大海”,自主挣扎和生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这一大批“下海”的青年之中,诞生了非常多的优秀企业家、卓越经营人才,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

    ②创客,“创客”是近年来青年中流行的名词,具体说来,“创客”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把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社会传播之后,“创客”特指具有创新理念、自主创业的青年人。

    ③世界范,“世界范”指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铺垫,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豪,越来越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敢于站上国际舞台的青年。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呈现你对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