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2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下列小说不是出自小说集《呐喊》的一篇是(    )
    A . 《一件小事》 B . 《鸭的喜剧》 C . 《风波》 D . 《祝福》
  • 2. (2019高三上·齐齐哈尔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 . 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 . 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 . 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 .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 . 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 .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 3.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沁园春·长沙》的上片以 “看” 为领字,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极致纯粹、层次分明、广阔高远、生机勃发的秋景图。 B . 《想北平》中,作者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 ‘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 C . 《获得教养的途径》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劝说人们研读经典,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从而散心消遣,获得慰藉,完善自我修养。 D . 《江南的冬景》第7段中,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 4.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知不可乎得:突然                     则耻师焉,矣:迷惑 B . 到则草而坐:覆盖                     君子于义:懂得 C . 枉用相:问候                         则天地不能以一瞬:曾经 D . 采之欲谁:赠送                       辟邪说,壬人,不为拒谏:责难
二、现代文阅读
  • 5.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 . 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 . 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D . “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B . 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伐其能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 .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D .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B . 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 .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 . “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 6.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湖南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人,l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而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出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地方的不少乡镇。途中,他们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毛泽东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疾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有删改)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对学校的诸多课程有独到的选择。重点学习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正如其所言:“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通而后专门。” B . 毛泽东学习十分刻苦,每天总是起身很早,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微弱的灯光读书,并能持之以恒,诸多内容都认真地研读。 C . 毛泽东重视社会实际,不仅常对同学们讲,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而且耳濡目染,手写心记那些实际的社会。 D . 毛泽东节约用钱,并能把钱花在重要之处,如他把部分费用花在订阅报刊上面;他对时事有很好的了解,说起来往往充满着激情。
    2. (2) 湖南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7.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土

    宁新路

        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

        我的肠胃有敏感症,只认老家的水,挪个地方就水土不适闹肚子。母亲说拉肚子是肠胃在“换水土”。这次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一去要好几年不能回来,肠胃肯定得大“换”水土,定会拉得爬不起来。母亲很担心,就给我备了包东西,临上路的那天,她装在我衣兜里,嘱我每天喝它几次。

        我知道那是一包土,是那晒了很多年太阳的土,叫“太阳土”,也叫“老土”,是那细如面粉的绵土。这是我每次出门,母亲都会让我带的东西。我带着它上路,母亲添了些安慰,我也少了些惧怕。

        “太阳土”是老墙下的土,是太阳晒落墙上的灰土。“老土”收藏了太阳多年的炽热和光色,比寻常黄土更黄亮、暖融融。土被晒成了纯粹的土面,老人不把它看作是土,看作是太阳身上的灰,说它干净得很,灵气得很。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老人偏爱这土,喝它暖肠胃,出远门带上调理水土不服。

        “太阳土”的名字好听,水却难以下咽,有苦酸辣涩麻咸等说不上来的味,入口喉咙发呕。母亲说常喝就不难喝了,喝惯就好了。这样的东西能喝习惯吗?我喝一次它难咽一次,从来没喝习惯过。虽难喝,我却是权把它当作母亲的爱心,才喝它的。想到喝土水的怪味,就想到土里什么都会有,土脏。想到土里的脏来,就想吐。可母亲和老人把它说得很神奇。老土难道真有神力?这让我注意起这老墙的土来。

        老土里除苦酸辣涩麻咸外,那说不清的味究竟是什么?深想,一撮土还真不简单。一撮土来自一片土地,一撮土里有世代村人。土里,包含着这世上所有消亡的东西,也包括老祖宗的气息等一切。越想这土的生成,越觉得它复杂。

        这墙的土坯是哪里来的?老人懒得回答我这问题。我怀疑这“太阳土”的墙,是来自村西荒地。那里有人常年打土坯,打的土坯不是村里打墙用,就是盖了房子。荒地虽是花草遍地的树林,当年却是坟地,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的钱币和陶瓷,当然还有棺材的朽木、人骨和兽骨。这其中或许也有我的祖先。村人会用这土打墙。这老墙的土,虽被太阳晒成黄亮的尘埃,但它有祖宗的痕迹、遗留,有太多消亡生命的秘密。难怪这土的水,有神秘的气味,有说不清的味道。

        这土的水,是真能疗愈肠胃,还是祖辈乡土情结的狭隘偏执?我无法判断。可它确有安抚肠胃的功效,它被我的祖辈确认,也被我的肠胃证明过。我之所以认可它的作用,是因每到异地水土不服时,喝这“太阳土”水,就像母亲抚摸了我肚子,肠胃会舒服起来。我便有点信了老人对它迷恋的说法,也不好再置疑母亲对它的偏爱。

        来村的异地人也同样,初喝村里的水,大多水土不服,村人就让喝碗“太阳土”水,不适便缓解。这“太阳土”似乎有安抚人肠胃不适的功效。

        是肠胃只认熟悉的乡土,还是乡土里有令肠胃熟悉的、源自母土的神秘元素?想来乡土里有“地气”,有母亲的“气血”,有出生在这块地上的生命的根。一撮“太阳土”就是乡土的根。这也许是这“太阳土”或“老土”的密码吧。乡土是生命的根,乡土里有灵气。乡土与生命的链接就是“太阳土”的神奇内涵。

        水土的根里是祖先,每一粒土里都有祖先。大地上的生命倒下,也包括我的祖先,一切都入土,化作养育万物的圣洁的泥土,化作了水、草、树、麦、禽、布等供人吃穿用的物质。也在阳光、空气、水的烘烤、氧化、洗涤下,腐朽的物质变成了有魂的净土、“太阳土”。泥土变得纯洁而神圣,我不再嫌它脏。老墙的土被太阳晒“香”,“太阳土”是香土。

        我一路上惦记着到异地的那杯水,也提醒自己离家时母亲反复叮嘱的,喝水时不要忘了放点“太阳土”。

        我被拉到了大山里的哨所,风是咸的,水也是咸的,这里的水土我的肚子哪会“服”?我把几撮“太阳土”搅到水里,一口气喝下了,但还是拉了肚子。想必这水土对我肚子太“生分”,我喝它喝得太少了。我就连喝“太阳土”水,当然也吃了连队卫生员给的药片,肚子才安稳下来。“太阳土”喝完了,我的肠胃也终于适应了哨所的水土。是“太阳土”起了作用,还是卫生员的药片起了作用?我一厢情愿地相信是“太阳土”的功效。

        习惯了异地的水土,从异地再到异地,仍是水土不服,仍会肠胃难受,就想老家墙上的“太阳土”。想起那黄亮的土,顿感肠胃舒服了起来。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4月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写“每当我离家远去,母亲最担心我水土不服”,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爱到“太阳土”里所包含的浓浓母爱。 B . 第三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但解释了上文母亲给我包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太阳土的介绍,使文章由叙事转入抒情。 C . 作者由离家远去不服水土写起,赋予太阳土神奇的内涵,即乡土与生命的链接,表现出他对乡土的根的深沉的思索。 D . “太阳土”水有说不清的味道,是因为太阳土的生成非常复杂,既挖出过秦汉唐的古董,也挖出过元明清民的钱币和陶瓷。
    2. (2) 请简要概括分析本文描写的“太阳土”有哪些特点?
    3. (3) 在对“太阳土”的介绍和回忆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8.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住宿】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传道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 . 今世以无忌惮相        高:以……为高。 C . 古人姓氏,道听未      审:仔细。 D . 作《续师说》以之      谢:道歉,谢罪。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则是为师者罪也                 句读不知 B . 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出人也远矣 C . 宁虚其位,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贻之 D . 羲老失学                       吾尝跂望矣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学风。 B . 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 . 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 . 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 (4)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四、诗歌鉴赏
  • 9.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 事

    袁宏道

    湘山晴色远微微,尽日江头独醉归。

    不见两关传露布,尚闻三殿未垂衣。

    边筹自古无中下,朝论于今有是非。

    日暮平沙秋草乱,一双白鸟避人飞。

    【注释】露布,传递军事捷报的帛制旗子。垂衣,即垂衣而治,称颂帝王无为而治。边筹,安边之策。

    1.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句写景,用叠词“微微”写出湘山在晴空下隐约淡远之貌,别有韵味。 B . 第二句叙事,叙述了诗人整日流连江头,陶醉于美景、至晚方归的情状。 C . 颔联“两关”代边疆,“三殿”代朝廷,整联表现国家内外交困的处境。 D . 本诗以写景落笔,以写景作结,避免感情的一味直抒,增添了蕴籍之美。
    2. (2) 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0.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携来百侣曾游,。(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故不积跬步,。(《荀子·劝学》)
    3.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绵延不尽的乐声之美。
    4. (4) 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束缚,终于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5. (5)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二章)
六、名著阅读
七、语言表达
  • 14.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①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②,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可见,压力产生的时间点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八、材料作文
  • 15. (2019高一上·邗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蹭”原有摩擦之义,生活中难免磕磕蹭蹭。如今,“蹭”又有了新含义,成为很多人的喜好。蹭流量乐在其中,蹭热点乐此不疲,学知识可蹭课,沾口福则蹭饭。蹭中见人情,蹭中见世态。你对生活中的“蹭”有什么样的观察和感受?

    请就上述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