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电子科技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11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师教给学生许多知识,要求遵守制度等等……但忽略了怎样教会孩子们:谦让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B . 个人梦想可能会千差万别?在实现国家梦想的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有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C . 在酣畅淋漓,扣人心弦的阅读体验之外,吴承恩笔下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各路妖魔鬼怪,都有非常鲜明的性格。“ D .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有一个热词:“新型城镇化”,这不仅是新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承接广大农民“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支撑点。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一上·南昌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节选自《人民日报》)

    1. (1)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 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 .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 .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D . 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 .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C . 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 . 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 .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 . 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 . 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 3.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胡同第几槐

    刘心武

        五十八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北京,从此定居此地再无迁挪。

        北京于我,缘分之中,有槐。童年在东四牌楼隆福寺附近一条胡同的四合院里居住。那大院后身,有巨槐。那株巨槐,我仰起头,脖子酸了,还不能望全它那顶冠。巨槐叶茂如伞,网住好大一片阴凉。最喜欢它开花的时候,满树挂满一嘟噜一嘟噜白中带点嫩黄的槐花,于是,就有院里还缠着小脚的老奶奶,指挥她家孙儿,用好长好长的竹竿,去采下一笸箩新鲜的槐花,而我们一群小伙伴,就会集合到他们家厨房附近,先是闻见香气,然后,就会从老奶奶让孙儿捧出的圆形盖帘上,分食到用鸡蛋、蜂蜜、面粉和槐花烘出的槐花香饼……

        后来我搬出那四合院了,但依然会在梦里来到巨槐之下,梦境是现实的变形。我会觉得自己在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吃力地举起,不是采槐花,而是采槐花谢后结出的槐豆,如果槐花意味着甜蜜,那么槐豆就意味着苦涩,过去北京胡同杂院里生活困难的人家,每到槐豆成熟,就会去采集,将它晾干后卖给药房做药材……在梦里,我费尽力气也揪不下槐豆来,而巨槐顶冠仿佛乌云,又化为火烫的铁板,朝我砸了下来,我想喊,喊不出声,想哭,哭不出调……噩梦醒来是清晨,但迷瞪中,也还懂得喟叹:生存自有艰难面,世道难免多诡谲……

        除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有更可爱的胡同路边的路槐。槐树有多种,国槐虽气派,若论妩媚,则似乎略输洋槐几分。洋槐开花在春天,一株大洋槐,开出的花能香满整条胡同。

        北京胡同四合院树木种类繁多,而最让我有家园之思的,是槐树。

        东四牌楼附近,现在仍保留着若干条齐整的胡同。胡同里,依然还有寿数很高的槐树,有时还会是连续很多株,甚至一大排。不要只对胡同的院墙门楼木门石墩感兴趣,树也很要紧,槐树尤其值得珍视。青年时代,就一直想画这样一幅画,胡同里的大槐树下,一架骡马大车,静静地停在那里,骡马站着打盹,车把式则铺一张凉席,睡在树荫下,车上露出些卖剩的西瓜……这画始终没画出来,现在倘若要画,大槐树依然,画面上却不该有早已禁止入城的牲口大车,而应该画上艳红的私家小轿车……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一说,倘若单俯瞰东四牌楼或者西四牌楼一带,则青瓦灰墙仿佛起伏的波浪,而其中团团簇簇的树冠,则仿佛绿色的风帆。这是我定居五十八年的古城,我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的歌哭悲欢,都融进了胡同院落,融进了槐枝槐叶槐花槐豆之中。

        不过,别指望我会在这篇文章里,附和某些高人的高论,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一点都不能拆不能动……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我主张在北京旧城中多划分一些保护区,一旦纳入了保护区就要切实细致地实施保护。在此前提下,对非保护区的拆与建都采取个案分析,该容忍的容忍,该反对的反对。发展中的北京确实有混乱与失误的一面,但北京依然是一只不沉的航空母舰,我对她的挚爱,丝毫没有动摇。

        最近我用了半天时间,徜徉在北京安定门内的旧城保护区,走过许多条胡同,亲近了许多株槐树,发小打来手机,问我在哪儿。我说,你该问:岁移小鬼成翁叟,人在胡同第几槐?

    (取材于《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去从空中俯瞰北京,中轴线上有“半城宫殿半城树”之说,这显示老北京与古槐相依相存。 B . 作者心中前后两幅画的画面虽有变化,但大槐树不变,表明作者对北京的传统生活始终热爱。 C . 作者在文中一再指出五十八年定居在北京,是为了强调北京与自己一生相伴,密不可分。 D . 虽然作者对胡同四合院很有感情,但他认为将胡同四合院全部拆掉是北京发展必需的过程。
    2. (2) 在不同时期,“那株巨槐”给“我”的感受不同。请分别概括“我”童年时和搬出四合院后对巨槐的感受。
    3. (3) 作者在文末用两句自创的诗句作结,作者这样写想表现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雪极地追梦人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60天

    颜维琦

        4月15日凌晨两点,归来的“雪龙”号在拖轮的推动下缓缓进港,停靠在位于长江口南岸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一天,距离去年11月7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整整160天。

        “既然选择了,就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赵炎平说。这也是记者采访第30次南极考察队时,队员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平淡的话语,是与风雪同行之后的从容,也正是这个信念,让这支队伍书写了中国极地事业史上的一段精彩传奇。

        搏冰踏浪,关键时刻展英雄本色

        这或许是“雪龙”号最波折的一次航程——原本就承担着繁重的科考和后勤保障任务,又两度参加突发救援。最终,历时160天、总航程3.2万海里,成功建设中国南极泰山站,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完成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抵达中国船舶迄今所到最南纬度,参与搜寻马航飞机,圆满完成所有科考任务……

        这样的传奇,是不惧艰险的257名考察队员共同创造的。南极,这片地球上最纯净的陆地,也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常年冰雪覆盖的白色“沙漠”,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在“雪龙”号救援俄罗斯船只被困人员过程中,有一支由12名队员组成的、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任务的海冰先遣队。负责指挥现场救援的考察队副领队徐挺告诉记者,当时,遇险船舶周围冰情严重,“雪龙”号无法靠近,只能选择直升机救援。勘察地形后,考察队决定在船边的一块浮冰上起降。

        “冰上是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雪没过大腿。”徐挺说,“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平衡稍把握不好,雪就会被吹起来,很影响视线,要是螺旋桨打到冰面,整个飞机都会被毁掉。”危险是已知的,但没有一人临阵退缩。今年1月2日,遇险船舶海区迎来一个难得的好天气。队员们迅速搬运木板,几分钟内搭好了冰面停机坪。紧接着,9个架次近5个小时的飞行,成功将俄罗斯船52名被困人员援救到澳大利亚船上。整个救援过程堪称完美。

        风雪同行,“团结就是力量

        “所有成绩的取得都依靠团队力量,我最感谢的是各位考察队员。经过风雪南极跌宕起伏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我们是一支团结奉献的和谐团队。”在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大会上,领队刘顺林向全体考察队员深深地鞠躬。

        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见到刘顺林时,这位面庞晒得黝黑的苏北汉子说得最多的还是“团队”。

    此次考察中,卡—32直升机共飞行245架次,海豚直升机共飞行136架次,没有发生一起不安全事件;在维多利亚地考察时,原计划8天的工作任务10名队员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仅用86个小时就圆满完成;在长城站卸货时,仅用50多个小时就顺利卸运1100多吨物资和油料,打破了纪录……靠的是什么?“团结就是力量。”刘顺林说。

        在茫茫南极内陆冰盖,28名队员仅用了45天时间,就成功建设了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座雄伟的“中国红灯笼”,建设过程一波三折,经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令刘顺林欣慰的是,160个日夜,尽管任务繁重、压力巨大,但每个关键节点,考察队的临时党委都发挥了重要的决策作用。对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做到充分讨论、集体决策、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确保了组织指挥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有危险,领导先上,党员先上,务实拼搏的作风在传递,铸就了考察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014年04月25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文使用小标题,从多方面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B . 第一段是新闻报道的导语部分,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概括地介绍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以唤起读者的注意。 C . 第二段直接引用队员们的话并对其点评,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D . 这篇报道详细叙述了“雪龙”号科考队整整160天的科考经过,并且还着重描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使事件更真实、更感人。
    2.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文章通过直接引语、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增强报道的真实性、现场感和感染力。 B . 这一标题高度概括了新闻的重要内容,形象生动,意蕴丰富。风雪:交代环境:常年冰雪覆盖;极地: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寒极、旱极、风极;追梦人:就是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员们。 C . “雪龙”号南极科考队主要任务是科学考察,而文中却写了成功救援俄罗斯遇险船一事, 只是说明南极科考危险随时随地都会发生。 D . 新闻的标题被喻为新闻的“眼睛”,标题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3. (3) 本文为了使新闻事实更真实、更具体、更生动,在人物描写上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郎中令赵高恃恩专恣,以私怨诛杀人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也。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今坐朝廷,谴举有不当者,则见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陛下不如深拱禁中,与臣及侍中习法者待事,事来有以揆之。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二世用其计,乃不坐朝廷见大臣,常居禁中。赵高侍中用事,事皆决于赵高。

        是时,盗贼益多,而关中卒发东击盗者无已。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曰:“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二世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 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自杀;独李斯就狱。二世以属赵高治之,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遂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二世乃以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初,赵高欲专秦权,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 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莫敢言其过。高前数言“关东盗无能为也”,及项羽虏王离等,而章邯等军数败,上书请益助。自关以东,大抵尽畔秦吏,应诸侯,诸侯咸率其众西乡。八月,沛公将数万人攻武关,屠之。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

                                             (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八》,有删改)

    【注释】①榜掠:鞭笞

    1. (1)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B . 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C . 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D . 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盗多/皆以戍漕事/苦赋税大也/请且止阿房宫/作者减省四边戍转
    2. (2) 文中加下划线的文化常识有错的一项是(    )
      A . 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B .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 . 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关中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郑国渠修好以后,就成为了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D . 丞相:古代官名,又称“相国”、“宰相”等。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历史上,丞相职位时废时设,经常更名。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 . 赵高专权横行,以私怨杀人。他害怕大臣们揭发他,就哄骗秦二世深居宫禁,不亲自处理朝政。而赵高自己独掌大权,事事都由他来决定。 B . 赵高排除异己,手段残忍。冯去疾、李斯等进谏皇帝,恳请暂时停止修建阿房宫,减少兵役、运输等徭役,赵高假托皇帝命令逼死冯去疾等,又不停地折磨李斯。 C . 赵高阴险狡诈,指鹿为马。迎合他说是马的人没事,那些明说是鹿的人却被他暗中借法令陷害。此后群臣都畏惧赵高,没有人敢谈他的过错。 D . 赵高瞒报军情,麻痹皇帝。他以前曾多次说关东的盗贼成不了大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项羽俘获了王离等人,而朝廷的军队也多次被打败。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

      ②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四、诗歌鉴赏
  • 6.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阅读陶渊明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1. (1)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B .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 .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里。 D .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 (2)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说说诗中写了哪些乐趣?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情景默写
  • 7.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根据语境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相应语句。
    1. (1) 《荷塘月色》中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荷塘月色,从视觉转到听觉的两句是:“”。
    2. (2) 《采薇》中描写战士冒雪回家的两句是:“”。
    3. (3) 《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4. (4) 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同情百姓的若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5. (5) 《离骚》中表现屈原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
六、其他
  • 8. (2019高一上·西安月考)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时你少有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静穆,你的诗因之而多怨、多愤,义侠的崇高,勇武的抗争,都进入了你的视域,超越了你笔下那些以贫困自守为尚的隐士的地位。在晋宋易代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你在《咏荆轲》中复活了他当日的英雄气概

    ②你怅恨敢以捐躯为死士的正义之人的稀少

    ③深为他的慷慨豪情所动

    ④你在血性义侠之人里标出了勇士荆轲

    ⑤在千载之后犹为这失败的英雄而悲悼

    ⑥你为荆轲未能刺杀成秦始皇而遗憾

    A . ①③⑤②④⑥ B . ②④③①⑥⑤ C . ②⑤①③⑥④ D . ④②③⑤①⑥
七、材料作文
  • 9. (2020高二上·厦门期中)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