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年收入 | 年支出 | |||||
粮食 | 副业 | 纺织 | 生活 | 生产 | 租税 | 其他 |
120石 | 无统计 | 10匹布 | 口粮80石 食盐1.8石衣着5匹 | 留种6石 饲料10石 农具7石 | 田租4石赋敛11石 | 祭祀、交往等6石 |
7200钱 | 4000钱 | 7700钱 | 1380钱 | 946钱 | 360钱 | |
总收入:11200钱 | 总支出:10386钱 |
图4
表3
时间 | 外交活动 | 结果 |
1917年 | 一战期间,北洋政府声明废除与德、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执行 |
1919年 | 一战后参加巴黎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失败 |
1921—1922年 | 参加华盛顿会议,再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等要求 | 达成部分目标 |
1924年 | 中苏签订《中苏协定》,规定了废除中俄间一切不平等条约等内容 | 苏联未认真执行 |
1925年 | 北洋政府向国联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案,开展废约外交 | 失败 |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 )
材料一 朱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著书等学术活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重要的内容就是轻视功利,把“存天理,灭人欲”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他指出,向人们灌输伦理道德思想,不仅要启发他们加强自身的修养,而且要开设学校进行专门教育。他认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应当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如小学的道德教育可以从躬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入手,让学生懂得“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而大学道德教育的重点则放在“穷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也”,让学生尽快成为国家的栋梁。
——摘编自余仕麟《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思想精华》
材料二 18世纪,法国卢梭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他主张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卢梭否认先天道德,认为人的德行是教育的结果。在肯定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卢梭主张道德教育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卢梭看来,人的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自然教育实质上就是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为此,他对经院教育的性质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和摧残。此外,卢梭站在国家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在理想社会里,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倪愫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历史流变》等
材料三 辛亥革命后,中华书局编写的《新制中华教科书》较全面贯彻了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宗旨,体现出新的道德教育观念。教科书明确提出“阐发共和及自由平等之真义”、“提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以及“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的编辑方针,以期达到“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的目的。袁世凯统治时期,教育部规定的“修身科”方针,也把“注重道德之实践,养成国民公共心及自治习惯”放在首要位置上。
——摘编自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
材料 下表4是西方重要经济学出版物一览表
表4
时间 |
作者 |
出版物 |
出版物主要内容 |
1664年 |
托马斯·孟 |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
贸易顺差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主张从事转口贸易。 |
1776年 |
亚当·斯密 |
《国富论》 |
人的本性是利已的 ,如果人的经济活动不受干预,在价格机制引导下,公民与国家都将受益。 |
1849年 |
罗伯特·欧文 |
《新道德世界书》 |
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论证了理性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
1867年 |
卡尔·马克思 |
《资本论》第一卷 |
研究资本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问题,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
1936年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通论》 |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失业增加和经济衰退,市场机制不能使经济体系实现自我调节。 |
1962年 |
米尔顿·弗里德曼 |
《资本主义与自由》 |
国家集权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弊多利少的,应尽可能地通过市场和价格制度来调节经济。 |
——摘编自哈里·兰德雷斯等《经济思想史》
材料介绍了西方部分重要经济学书籍的出版情况,其中蕴含着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的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材料 二战后,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肯尼迪就任总统后,大胆地提出历届政府尽量回避的种族歧视问题,他认为种族歧视造成了“家中不和和我们在国外说话理亏”,这有损于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继承了他在民权方面的努力,把民权运动推向高潮,并取得了重大成果。1964年民权法规定黑人可以与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场所和其他公用设施;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选举权;给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1965年的民权法要求给全部美国人以实际的选举权。1968年通过的《开放住房法》规定在出售或租赁住房时不得有种族歧视行为。三个民权法案的通过对消除种族歧视无疑是起了重大作用,但黑人的生活处境却依然远未与其他美国人平等。
——摘编自王伟《民权法案对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材料 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国家就惩治战争暴行的问题进行多次商讨。1943年,随着同盟国在欧洲和远东战场的逐渐胜利,10月,英国召集同盟国外交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准备成立战争罪行委员会,并初步确定其职能有两项:“一、调查并登记战事犯之证据,尽可能认明应负责之个人;二报告有关政府,可以发现确切证据之案件。”1944年1月,战罪委员会正式成立,其工作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从法律的角度指导各国搜集调查轴心国战争罪行证据;二是对审判的相关法律、方式、程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根据证据的搜集,各国纷纷提交了战犯名单,至1945年10月24日,战罪委员会已经审查通过15份战犯名单。对惩治战犯涉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战罪委员会内部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协议,保证了战后审判的顺利进行。
——摘编自刘萍《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 会的设立与运行》
材料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古文家。钱谦益的家乡常熟地区文化发达,是明清时期的学术中心之一。他认为明代更著虽多但是质量比较高的史著并不多见,其原因就在于注重文采,记事不实。他提出了自己修国史的目标,即修订国史,记录那些“开国之功”、“抗节之贤”、“理学之贤”,借修史来纯正社会风气,恢复儒家之纲纪。此后,钱谦益通过购买、抄写、赠与等方式获得了大量档案、图书、典籍、碑刻史料,引用了《皇明本纪》、《天演玉碟》、《龙凤事迹》等二十余种史料与官修《实录》、《元史》相辨证,澄清了元末朱元璋起义的许多相关重要史实。在《太祖实录辨证》中,钱谦益引用了《滁阳王庙碑》、《中山王神道碑)等开国功臣的碑记史料进行研究。此外,他还利用元来陈基的诗作《舟中望虞山),并结合史料考辩出元末张士德被擒于常熟湖桥,“而非《实录》所记之昆陵”,纠正以往的一些记载错误。他的这些努力对明末清初的史学学术发展影响很大。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以钱谦益、顾炎武、黄宗羲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