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4-27 浏览次数:18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德建言,文以载道,向来是影视生产的第一要义。面对这份神圣的事业,每一位从业者都应当自觉肩负起相应的文化使命。相较于广告代言、商业活动,把作品打磨好才是艺人________之本。相较于发家致富、万人追捧,成为________的艺术家才应该是他们________的终极目标。所以,艺人必须自觉坚守艺术理想,把心思更多地用在深入基层生活、贴近人民群众、提高专业水平上。做事先做人,人品不正,戏品再高也难以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所以,艺人还需________,弄清楚我是谁、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对艺术、对生活,对大众充满敬畏与感恩。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学识修养,(    ),才能用内心的充盈与丰富,挥去表象的浮夸与喧闹,真正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人民的信任。其次,有关部门,组织应对艺人的职业操守进行规约整肃,对演艺行业进行全方位治理,净化职业风气,规范艺人言行,提高准入门槛。再次,新闻媒体应主动做好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责任,从艺人的爱恨情仇、生活琐碎中将关注焦点移开,关注更多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影视行业的发展。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安身立命  德才兼备  孜孜不倦  洁身自好 B . 安居乐业  德才兼备  孜孜以求  洁已奉公 C . 安身立命  德艺双馨  孜孜以求  洁身自好 D . 安居乐业  德艺双馨  孜孜不倦  洁己奉公
    2. (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放低姿态面对观众,俯下身子潜心创作,挺直腰板踏实做人 B . 挺直腰板潜心创作,俯下身子踏实做人,放低姿态面对观众 C . 挺直腰板面对观众,俯下身子潜心创作,放低姿态踏实做人 D . 挺直腰板踏实做人,俯下身子潜心创作,放低姿态面对观众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新闻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责任,从艺人的爱恨情仇、生活琐碎中将关注焦点移开;关注更多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影视行业的发展。 B . 新闻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责任,将关注焦点从艺人的爱恨情仇、生活琐碎中移开,更多地关注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影视行业的发展。 C . 新闻媒体应主动做好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责任,将关注焦点从艺人的爱恨情仇、生活琐碎中移开,关注更多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影视行业的发展。 D . 新闻媒体应主动承担起舆论监督引导的社会责任,从艺人的爱恨情仇、生活琐碎中将关注焦点移开,更多地关注文艺作品的创作和影视行业的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
  • 2.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中的正负转换

    杨燕迪

        贝多芬的音乐与其前的莫扎特和其后的肖邦相比,都不免显得笨拙。这种笨拙,不仅在于贝氏的早慧程度不比莫扎特(以及肖邦),艺术上的成熟速度低于这两位,而且也体现在贝多芬的具体音乐编织中:贝氏音乐常常显得呼吸笨重、手脚极大,缺乏(莫扎特和肖邦都擅长的)优雅感和柔韧性。想想贝多芬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1)一开头那些似在踉跄与蹒跚的和弦步履,或是著名的《第九交响曲》(作品124)末乐章中对所有歌手都是梦魇的曲折旋法和非自然高音,以及“难听”的鬼怪式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中的锯齿性不协和旋律……当然,贝多芬也有轻盈、优雅和流利的时候,不过那多数是在他的早年。如此看来,与其说贝多芬的笨拙是某种与生俱来的负面缺陷,还不如说这种笨拙是作曲家有意追求的正面品质。

        贝多芬这种“特负为正”的做法,在艺术中好像并非孤例。清代书画家郑郑變的书法乍一看歪歪扭扭,大大小小凑在一起,在外行人眼中简直像是生手的习作,“不成体统”,殊不知这种被喻为“乱石铺街”的“板桥体”却是多年深厚功力积淀所得,其散漫与稚拙给是它的特殊旨趣所在。又如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辈子深居简出,将自己彻底封闭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逼仄空间中如此“闭门造车”,居然开掘出前所未闻的独特内心景深。音乐中将不幸和不利特化为积极力量最伟大的例证,当然非贝多芬莫属——众所周知,贝多芬自青年时代起,听觉便出现问题至老年几乎完全失聪。一位“聋人”成为史上最有名望的音乐家,这大约是艺术中转负为正最具反差和对比的戏剧性例证。尤其发人深省的是,贝多芬这一奇特的生平境遇和生理挫折,被极为深刻地卷入到他的艺术创造中——贝多芬音乐中的笨拙感,以及对这种笨拙感的营造、发展和深化,不仅是贝多芬对自己生平遭遇的简单回应,也是贝多芬从生活中酝酿出某种独特美学趣味的结果。

        将负面缺憾转化为“正能量”,这是深植于艺术内部的一个重要机制,不论宏观还是微观均是如此。从宏观层面看,音乐应是“和”的艺术。然而,古往今来,真正让音乐有兴味、有魅力的元素往往都与“不协和”有关。“不协和”,从听觉上讲就是“不悦耳”,让耳朵不太舒服,所谓“刺耳”。但正因“刺耳”,却给听者的神经和大脑提供了刺激和警醒,让听者感到新鲜乃至兴奋,连带让音乐充满动力,推动音乐向前运行。结果,具有负面效应的“不协和”就成了推动音乐发展前进的积极因素。

        由此可见,在艺术中之所以存在转负为正的魔术,是因为人性中原本被认为是弱点或缺憾的东西在特殊的艺术光照下却有可能成为积极的面向——这或许是艺术能够给人以深刻慰籍的缘由之一。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贝多芬音乐中的笨拙感,与其说是一种负面缺陷,不如说是他从生活中酝酿出的某种独特美学趣味的结果。 B . 因为贝多芬的早慧程度不如莫扎特和肖邦,从而导致他在艺术上的成熟程度也远远低于莫扎特和肖邦。 C . 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我们发现,他的早期作品都是轻盈、优雅和流利的,那种笨拙感是在后期才形成的。 D .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上来说,那些给听者的神经和大脑提供刺激和警醒的作品,才是人们心目中最有价值的作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一开始将贝多芬与莫扎特和肖邦进行对比,进而点出贝多芬音乐中笨拙的特点。 B . 文章的第二段,运用例证法,用“板桥体”论证了“转负为正”的做法在艺术中并非孤例。 C . 文章的第三段,将音乐的“和”与“不协和”进行比较,从而指出“不协和”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D . 文章采用对比式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论点,再通过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了艺术中的“正负转换”的关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你听到的是踉跄与蹒跚的和弦步履和非自然高音以及“不协和”旋律。优雅感和柔韧性却是绝尘而去,所以他的艺术成熟度低于莫扎特和肖邦。 B . 在艺术的领域里,若能耐得住心灵的寂寞,即使无需远行,同样也可以开掘出独特的内心景深。比如狄金森的诗歌。 C . 毋庸置疑,不论是宏观领域还是微观领城,将负面缺憾转化为“正能量”,是深植于艺术内部的一个重要机制。 D . 从古至今,那些真正让音乐有兴味,有魅力的元素往往与“不悦耳”有关,是这“刺耳”推动音乐不断向前运行。
  • 3.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教育领域自媒体乱象造成的危害,首先体现在造成了公众教育理念上的认知混乱。不少教育类自媒体喜欢炒作各种似是而非的教育理念。比如,今天说在学前教育阶段要尽早学习文化知识、开发智力,明天又说应杜绝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否则会损伤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互相矛盾的教育理念满天飞,把众多家长搞得晕头转向。

        传播学中有一个常见现象:坏消息比好消息传播得快。对“环消息”的格外关注,容易感受到生存和竞争的压力,进而滋生焦虑。不少自媒体正是充分利用了人性这一弱点,大肆炮制和贩卖教育焦虑,搞得家长群体几乎个个人心惶惶,焦虑情绪不断蔓延,这是教育类自媒体乱象造成的另一显著危害。

        自媒体虽冠以“媒体”之名,但其本质并非严肃的新闻机构,而是逐渐嬗变为旨在谋利的商业机构,一些教育类自媒体也不例外。这就注定了其存在的动力不是传播有价值的事实、理念,而是谋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假如不对自媒体乱象严加治理,网络空间中的流毒势必从线上蔓延至线下,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嗓音和阻力。严加治理自媒体乱象是对教育事业负责,对广大家长和学生负责,对未来负责。

        (选《整治自媒体乱象为教育净化生态》有删节)

        材料二:

        智能时代狂热的自媒体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开始成为大众获取内容提供服务,同时自媒体不断焕发出来自广大用户的巨大的能量。

       

       

        (选自《2018自媒体行业白皮书》)

        材料三:

        通信设备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资本市场的倾斜,给自媒体的疯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但是,以吸粉、流量、利益为导向的自媒体发展免不了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即使众多的自媒体平台给生活的信息来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低俗、谣言等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即使整治的呼声和行动从没有缺席,但是自媒体的乱象一直难以得到根绝。对于专项整治行动反馈出来的共性问题应该举一反三,既拿出“当下改”的举措,又形成“长久立”的机制,才是治本清源的关键。

        “当下改”要求自媒体账号平台高度重视,拿出诚意,对照那些反馈出来的弊端和问题,当下改、迅速改、认真改。微博、微信、抖音、头条、直播等自媒体账号平台,在整治自媒体乱象行动中不能置身事外、高高挂起,应该成为“当下改”的第一责任人、首要促进者。针对整改后提出的问题,比如是否是标题党、是否抄袭洗稿、是否散发谣言、是否低俗媚俗等,要一一对号入座,制订详细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强化日常督促检查,建立筑牢自媒体账号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长久立”就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面对自媒体乱象,应该立法立规,形成长效机制,严格监管自媒体的主体,而不仅是对乱象自媒体账号一封了之。要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和代价,账号实名制主体人也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同时,要畅通拓宽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毕竟自媒体发布的内容,用户是最快知晓的。只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监督举报系统,公众、平台、政府部门、社会公益等机构都纳入进来,有举报、有介入、有整治、有反馈、有奖励,才不会给自媒体的管理留下空白和“飞地”。

        (选自《自媒体整治要“当下改”也要”长久立”》有删节)

        材料四:

        规范管理是自媒体有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自媒体为每个人提供了表达平台和传播入口,但也恰恰是过低的门槛给一些违法违规行为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不论是为了流量变现而炮制假新闻,还是为谋取私利铤而走险,自媒体之乱根子都在“利益”上。让自媒体回归到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就要建立起行业发展的规范,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激浊扬清,关键是要让治理跟上发展步伐。比方说2017年出台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了自媒体服务平台应当取得许可证。完善对自媒体运营主体的资质审核,针对违规运营者,尝试建立“行业黑名单”,甚至限制其部分网络行为。

    (选自《自媒体从业者一定要自律》,有删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媒体虽然称为“媒体”但其本质并不是严肃的新闻机构,而是旨在谋利的商业机构。 B . 自媒体充分利用了智能手机信号移动、功能强大、在线较长和便于互动的特点,发展迅速。 C . 自媒体发展以吸粉、流量、利益为导向,所以其内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D . 自媒体的门槛很低,方便每个人的表达和信息传播,但也给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可乘之机。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领域自媒体乱象,是造成公众教育理念上的认知混乱,而且搞得家长群体焦虑情绪不断蔓延的根本原因。 B . 自娱体给生活的信息来源提供了多种选择,用户通过平台,可以发美文、发生活,晒美食、晒旅行。 C . 自媒体乱象的具体表现有标题觉、抄袭、散发谣言、低俗媚俗等行为,需要及时认真进行整改。 D . 自媒体服务平台不仅要取得许可证,还要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进而回归到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轨道。
    3. (3) 治理自媒体乱象需要从哪些方面下功夫?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4. (2020高一下·惠东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深夜四点,我被手机叫醒了,是父亲打过来的。一看到父亲的号码我就知道,我的祖父,我们这个小县城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没了。都没有来得及悲伤,我即刻叫醒我的女儿,赶紧的,太爷爷没了。

        祖父却没有死,好好的。看见我把女儿都带过来了,祖父有点不高兴,说:“这么冷,你把孩子叫过来做什么?”祖父神情淡然,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知道,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

        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祖父望着父亲的背影,很轻地咳嗽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当年是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五十七个学生的身上。父亲没有考上大学,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标题很吓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突然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 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不是父亲,而是他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这些人是他当年的心肝宝贝。人名的后面则是长长的单位与职务,我不可能记住的。祖父却记得清清楚楚,诸如世界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与之匹配的自然是院士、教授、副省长、董事长……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我有福,但心思还是有的。”

        我立即接过祖父的话,说:“嗨,不是就爸爸那点事嘛。那一代人不上大学的多了,爷爷,这不算事。”

        祖父说:“这件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很长时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我释怀了。我早就不再为这件事苦恼了。”

        祖父的话出乎我的意料,我的胸口顿时松了一下,我笑了。

        祖父像孩子一样也笑了,说:“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

        祖父无力的指头再一次抓住我的手了。因为发力,都颤抖了。他不再微笑,祖父有话要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是羞于启齿的样子。

        我说:“爷爷,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

        祖父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嗨!这算什么事呢。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

        祖父憋了半天,他轻声却又是清晰地说:

        “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我对“荣爷爷”的葬礼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那是1982年的春天,57岁的荣校长在给同学上历史课,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倒了下去。在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绝大部分葬礼只有十来个花圈,182,说“铺天盖地”一点都不过分。就是在那一刻,我对死亡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它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又体面又庄严。那天祖父穿着他的第一身西服,领着我,在花圈之间不停地徘徊,“182”这组数字就此成了祖父的梦,成了祖父关于死亡的理想和标尺,岁岁年年都在萦绕。

        第二天中午,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不行了。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议……

        我望着我的祖父——他的弥留又瘦又小,是黑色的,像一个麦克,一把就能抓起来。我不敢弄出任何动静,我不想听麦克的回音,只是默默地转发了祖父的最后一条微博,祖父留给这个世界的微博极为洒脱:“也许是最后一条了。心绪太平。桃李满天下。来吧,无恨、无悔、无怨、无憾。”同时我也通过这条微博向这个世界通报了祖父仙逝的消息,但此后微博长久寂寞,无人回应。

        这一天特别特别冷,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别说“铺天盖地”,都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女儿问我:“爸,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我取出钱包,来到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KGR课题首席教授  石见锋  遥寄哀思

        ……

        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选自《小说月报》2014年第3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围绕祖父的死,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祖父形象,揭示了老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及其对家庭的影响,向读者提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前辈人的理想信仰的问题。 B . 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才生,可见祖父对学生念念不忘,这与后文学生对祖父去世的淡漠形成对比,引发读者对于世情冷漠和教育问题的反思。 C . 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及倒叙的方式,讲述了父亲与祖父之间的一段恩怨往事,文脉清晰,现实与往事过渡自然,颇似《祝福》中对祥林嫂故事的处理。 D . 祖父的丧事中,花圈数量让人揪心,“我” 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理想追求。
    2. (2) 小说中的祖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标题是“虚拟”,但结尾却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这样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段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城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子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宋)苏轼

        选段二: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裱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墨竹赋》(宋)苏辙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B .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C .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D . 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
    2. (2) 下列对选文中的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    )
      A . 苏洵、苏轼、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B . “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例如贞观、靖康、元统、至正、康熙、高祖等。 C .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D . “车过腹痛”,出自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此典是,曹操与桥玄二人因关系密切而作戏笑之语。苏轼用这典故是为了说他与文与可关系密切,才会写这篇文章来记载二人的戏笑之语。
    3. (3) 下列对两段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杂记。本文详细回忆了文与可的生平事例,并阐述文与可的画论,表现了文与可的品德个性。是一篇有回忆,有议论。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B . 选段一,作者借画竹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C . 《墨竹赋》,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D . 与可画竹,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与可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②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 . 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 C . 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 D . 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2) 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1)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2. (2)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概括写出自己命运坎坷,早年遭遇不幸的人生经历。
    3. (3) 此时相望不相闻,。(《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4. (4) 水面清圆,。(《苏幕遮》周邦彦)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终全’。”这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者美的理想。①,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

    “初发芙蓉”与“镂金错采”哪一种更美?初发芙蓉,是指刚开放的荷花,形容诗文清新不俗。镂金错采,则形容诗文的辞藻十分华丽。②美本身是无法进行高下比较的,不同时代的人对美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将这两种美进行比较,③,而是为了丰富美的外延。

  • 9.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1987年,广东台山海城发现一条满载船货的古代沉船。此后30多年,针对这条被考古学家命名为“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考古工作一直持续。截至2019年3月,水下考古人员从沉船上陆续发掘出超过14万件各类船载文物,并获得数万枝铜钱和重约百吨沉船凝结物及铁器。“南海Ⅰ号”船舶的上层建筑无存,且甲板以上部分已大多缺失,但甲板以下的船体基本完整,是日前所见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远洋商船实物。

七、材料作文
  • 10. (2020高二上·桂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在六大素养中,你认为当代中学生最需要哪一种素养?请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