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新高考2020届高三历史3月线上诊断性测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0-04-24 浏览次数:31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这一布局旨在(   )
    A . 加强对外开疆拓土 B . 促进边远地区开发 C . 防范异姓诸侯叛乱 D . 构筑边疆安全屏障
  • 2. 汉初,人们追求不死成仙的热度消退,与治病、养生、长寿、健体相关的医学著作大量问世。汉武帝时再次掀起求仙热潮,除了《淮南子》本身就是综合以前各家理论的杂家,即使有部分养生医学的理论,也是归结到不死成仙上,医学成就寥寥。这一现象说明(   )
    A . 汉代医学成就集中于汉初 B . 神仙信仰影响汉代医学的兴衰 C . 汉武帝假弃道家黄老学说 D . 中国古代医药学注重理论总结
  • 3. 庸代政府对重要管控的刀枪等的制造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但也默许民间合法制造允许私人拥有的武器。不过民间武器制造必须“仍题工人姓名,然后听鬻之”。唐代政府这些做法(   )
    A . 方便杏询工人信息 B . 放松了对地方控制 C .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 . 加强管控特殊地区
  • 4. 宋代以来,民间相传豆腐是南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河南省密县打虎亭一号汉墓出土了一块豆腐作坊石刻(如下图),其中表现了浸豆、磨豆、过滤、点浆和镇压成形等生产上序。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豆腐作坊石刻

    A . 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B . 豆腐确实为淮南王刘安所发明 C . 豆制品是汉代民间的主要食物 D . 石刻成为技术推广的重要手段
  • 5. 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
    A . 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 B . 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 C . 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 D . 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
  • 6.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未知主化者言之。……非谓本国而外,凡有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可见,魏源这一认识(   )
    A . 尚未完全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B . 阐释了“师夷长技”的救国主张 C . 旨在唤醒国人的爱国保种意识 D . 构建了“中体西用”的话语体系
  • 7. 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 坚守闭关锁国政策 B . 渴求国家统一与民主政治 C . 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D . 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
  • 8. 《申报》1912年4月15日曾报:“试一游都市,触于吾人之眼帘者,簇簇然几乎无一不头戴洋帽。”5月13日又报,汉口工商业宣传大会上,随县程君玉登台演说外洋衣帽畅销全国之害,说毕,即抽刀断指血书“请用国货”四字。材料现象反映出民国初年(   )
    A . 中国传统服饰逐步消失 B . 民族服饰工业发展迅速 C . 政治变革促进生活变迁 D . 中外服饰文化难以兼容
  • 9. 1919年4月,蔡元培说:“北大不但未提倡‘铲伦常’,而且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据此可知,蔡元培(   )
    A . 肯定了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B . 改造北大以服务政府的要求 C . 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D . 认识到西方文化存在的缺陷
  • 10. 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 . 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 . 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 C . 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 . 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 11. 我国发电厂从1925年的456座增到1929年的70座(企业自备电厂149座),发电设备容量达835366千瓦(企业自备电厂308126千瓦)。到1936年,中国发电设备容量增加到1365792千瓦,年发电量44.5亿千瓦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电设备的发展( )
    A . 改善了社会生产生活环境 B . 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C . 满足了当时民众用电需要 D . 说明中国的水力发电最为迅速
  • 12. 下图为中国电影局档案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市上映影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 . 欧美电影在中国已丧失了市场  B . 国家意识形态影响影视艺术发展    C . 新中国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  D . 国产电影制作技术得到迅猛发展
  • 13. 据统计,1978年,全国住宅投资仅38亿元,占GDP比重为1.2%;1997年,全社会对市场化的房地产投资就高达317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12.74%,占GDP比重达3.99%,其中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为1.9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 . 城乡生活差距逐步缩小  B . 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C . 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 . 民众消费需求日益变化
  • 14. 与普罗泰格拉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许多哲人都把人的概念指向公民群体。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把奴隶不看作人,而把人的概念内涵理解为理性、城邦与自由。超越上述理解的藩篱是从希腊城邦解体开始的。据此可知,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历程的解读合理的是(   )
    A . 忽视了道德的作用 B . 第一次将人置之于世界的中心位置     C . 夸大了个人的作用  D . 从理性和政治的角度重视人的价值
  • 15. 到18世纪,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生产分工的经济格局:南部地区从北部和中部采购肉类和小麦,北部和中部地区则从南部采购烟叶,而纽约、费城、波士顿则承担着将北美各地的商品转口销售到英国与西印度的使命  种经济格局表明,当时的北美殖民地(   )
    A . 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B . 经济交往日益频繁      C . 生产方式出现革新 D . 受制于英国的统治
  • 16.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有权对由皇帝任命的宰相与政府的法案与政策表示反对或支持,而无权选举或任命宰相及政府。这些规定(   )
    A . 使议会无法有效监督行政机构 B . 使资产阶级无法参与民主进程 C . 严重削弱代议制机构立法权限 D . 体现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 17. 下面是创作于1912年的世界名画——《鸽子与青豆》,其创作风格体现了(   )


    A . 浪漫主义   B . 现代主义       C . 印象主义   D . 现实主义
  • 18. 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

    粮食
    1919年18116.5
    0.5
    1925年22938.7
    4.6
    A .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 . 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 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 19. 1952年4月,西欧国家参加了苏联在莫斯科举办的民间性国际经济会议,东西方商界精英不仅探讨了突破政治束缚、开展民间贸易的可能性,还签署了大量实质性的贸易协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B . 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 C . 民间自由贸易已经实现 D . 全球化贸易阻力巨
  • 20.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签署《教育和文化相互交流法案》。法案在维持原有的对外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加了图书翻译、展览、美国研究等项目方面的活动,并在世界范围内成立新的美国文化中心。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 . 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B . 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与文化发展   C . 增强美国经济发展活力   D . 缓和同苏联的外交关系和文化冲突
二、非选择题:共60分。第21~2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4~26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p align=left >(一)必考题:共45分。</p>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特点的成因。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11年10月22日,在朝野的清廷立宪派官员纷纷行动起来,借势逼迫清政府仿照英国的君主立宪政治体制,设立议会,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最终导致了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第三条规定皇帝之权,以宪法所规定者为限;第四条则以宪法规定皇位的继承顺序;第八条更限制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及其他国务大臣和各省行政长官。宪法由资政院起草决议;国会拥有宪法修正提案权;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皇帝是陆海空三军统帅,对内需要使用军队时,必须依照国会议决的特别授权进行,此外则无权调遣;国际条约,非经国会议决,不得缔结;还规定了国会决议预算权等。

        ——摘编自周汶《论英国君主立宪制对清末立宪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资政院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中借鉴英国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摘编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1. (1) 根据材料,围绕“罗斯福,新政”提出自己的见解。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提出的见解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见解正确,史论结合)

  • 2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03年6月8日、9日,维新派在<中外日报》上发表《革命驳议》,反对革命。章士钊针对性地发表《驳<革命驳议>》批判维新派的错误主张,与之论战,倡言革命的必要性,他对维新派主张改良的理由一一进行了驳斥。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之后对该报进行大改良,使其排满革命倾向更为明显。章士钊在《苏报》发表《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读革命军》《驳革命驳议》等文章与保皇派划清了界限,《苏报》成为革命派的舆论阵地。在《苏报》被查封之后,章士钊复与陈独秀、张继等人在上海创办了《国民日日报》,该报因具有激进的排满革命言论而被称为“苏报第二”。他还以《国民日日报》在上海昌寿里的编辑部为据点,从事筹组华兴会的实际革命活动。章士钊担任了华兴会外围组织爱国协会的副会长,还参与过暗杀清廷政要王之春的革命活动,尽管章士钊所进行的革命活动多为外围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实际担任革命活动的主要领导人,但他的革命行为也是不容忽视的。

    ——摘编自刘小卫《章士钊革命思想研究(1902—1907年)》

    1. (1) 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初章士钊的主要社会活动。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20世纪初章士钊社会活动的意义。
  • 2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文帝即位之时“汉兴二十余年”,拥立大臣们如周勃、陈平等人对汉文帝既存期待之心,又有考察之意,随时可以废立皇帝。决策层一方面,“多质(朴实、粗野)少文(文化)”,缺乏“为国远虑”的谋略,另一方面,“皆日天下已安已治矣”,看不到当时社会出现的新矛盾,反对“纷乱诸事”。汉文帝首先废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闻河南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少年贾谊,“帝召以为博士,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即使贾谊触讳,也不予怪罪。袁盎其父“故为群盗”,其本人曾“为吕禄舍人”,“遇孝文初立,资适逢世”官至中郎将。文帝二年、十五年两次下诏,“举方正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纳言与求才并重,成为选才与决策的一种制度。

    ——摘编自邵金凯《再论汉文帝的“因循”与“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
  • 2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二战期间,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和两栖作战提供了技术基础。随着飞机制造技术和火控、瞄准技术的发展,舰载飞机成为海上主要火力突击力量,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海上支配力量。水下舰艇制造技术不仅使海军拥有了新的海战力量,并且潜艇在攻击港湾和对陆地实施封锁中极具军事价值。雷达、声呐及其他电子通信等方面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指挥控制系统,并由此产生了指挥舰。新型的登陆舰和水陆两用坦克更加增强了登陆作战的攻击力和有效性。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最终促使海上大型特混舰队出现。这样,军事技术便从作战手段上规定了太平洋战争的基本样式,先是大规模海上决战,而后向登岛作战发展,登岛作战取决于海战的结果。在欧洲战场,由于德军海上力量不足,盟军的登陆作战主要表现为航空兵和舰炮对登陆的火力支援和大规模运输兵员和物资。由此可见,盟军在太平洋战争和欧洲登陆作战中主要采用的作战样式,很大程度上是由海上军事技术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摘编自李元奎等《科学技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及形态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海上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盟国海上军事技术发展对二战的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