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南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第一次联考试...

更新时间:2020-05-23 浏览次数:263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据《礼记》记载:“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据此可知,古时制定“乐”制旨在(   )
    A . 建立和维系宗法制 B . 确立贵族等级秩序 C . 维系社会秩序稳定 D . 弥补分封制度缺陷
  • 2. 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
    A . 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 B . 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 . 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 D . 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 3. 有学者说,周代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这说明分封制(    )
    A . 强化了政治等级的森严性 B . 保障了西周贵族政权的延续 C . 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的统一 D . 具有明显的地方分权倾向性
  • 4. 下图是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画,有鱼、蛙、鸟等图画的彩陶和金文中的族名写法及甲骨文和金文里的有关字形的对照。这表明,它们(    )

    A . 前后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B . 为汉字产生准备了技术条件 C . 为汉字的产生提供了造字蓝图 D . 和语言的词语是一一对应的
  • 5.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会盟的过程中达成了部分一致。如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中的“毋忘宾旅”毋遏籴”;公元前579年,晋楚会盟中的“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公元前562年,在齐、鲁、晋、宋等国会盟中的“毋蕴年”毋壅利”。这反映出当时(    )
    A . 各诸侯国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各诸侯国政府致力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C .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衢正常交通 D . 发展商业成为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
  • 6. 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类别

    掘土工具

    中耕工具

    收割农具

    名称

    锸、耒、镢、锹

    锄、铲、耙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

    A . 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B . 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D . 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 7.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一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征收税赋的基础。这一诏令(    )
    A . 赋予个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B . 加重了农民阶级的赋税负担 C . 表明个体小农家庭生产模式最终确立 D . 加速了秦朝封建统治的灭亡
  • 8. “秦统一后,平民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得以建立。”这一转变(    )
    A . 反映了“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B . 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变动较频繁 C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 促使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 9. 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这一划分(    )
    A . 侧重于军事和边防管理 B . 以人文地理环境为依据 C . 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 D . 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 10. 出土于河北满城窦氏墓的长信宫灯,不仅可以调节灯的方向和亮度,而且通过科学处理可以防止油烟外溢。其妙处在于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极具审美价值。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艺术(    )

    A . 审美价值优于使用价值 B . 完全由手工业者所创造 C . 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D . 凸显实用性普适性特征
  • 1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    )

    记述

    出处

    “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吴王濞列传》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

    《淮南子·诠言训》

    “时吴王亦有铜山铸钱,故有吴钱,微重,文字肉好,与汉钱不异。”

    《西京杂记·卷三》

    A . 汉代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威胁 B . 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 西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D . 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
  • 12. 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欽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汉武帝时期的这些举措意在(    )
    A . 维持市场物价的稳定 B . 保证政府的市场垄断 C . 打击假冒和伪劣商品 D . 规范市场的经营秩序
  • 13. 我国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隋唐)出现时的客观形势,和第一次大一统(秦汉)时有些不同。第二次大一统帝国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下表所示)。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二次大一统帝国(    )

    政治重心

    经济重心

    秦汉帝国

    北方

    北方

    隋唐帝国

    北方

    向南方转移

    A . 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来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B . 开通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经济 C . 推动南北物资交流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通过运河把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相连接
  • 14. 唐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品秩分别为正四品和从三品,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察御史分别是正八品和正七品。中央的御史台分为“三院”,职能广泛。而地方监察官员一般设到省一级(道),而州县之下则非中央监察直接涉足,仅由各级首长或其副职兼理或“自纠”。这说明唐代监察(    )
    A . 机构膨胀,职权复杂 B . 机构完备,职能齐全 C . 紧抓中央,放松地方 D . 以卑查尊,轻而制重
  • 15. 唐朝社会结构示意图(   )

    该图示可以说明唐朝

    A . 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 B .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 . 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 D . 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 16. 据载,宋太祖建德二年欲派赵普为宰相,但恰逢三个旧宰相相继去职而无副署诏令之人(按规定皇帝的诏令必须由宰相副署才能执行),不得已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才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当时(    )
    A . 开封府尹兼行宰相职权 B . 三省六部体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 . 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D . 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性
  • 17. “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宜行事”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    )
    A . “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 B . 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 C . 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 D . 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
  • 18. 南北朝以后,道德说教和处世之道逐渐渗入小学阶段的识字课本。但南宋出现的儿童伦理政治课本在内容上集中讲述伦理道德或经学知识。这种变化表明(    )
    A . 理学已上升为官方教育思想 B . 南宋教育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C . 程朱理学利于重塑伦理纲常 D . 伦理教育是封建教育的主流
  • 19. 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但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    )
    A . 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 B . 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 . 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 D . 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 20.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将领张献忠曾经“江口沉银”,然而由于并无正史记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直到2017年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取得重大进展,才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事件。这说明(    )
    A . 只有考古发掘才能够印证历史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史实 C . 实物资料是唯一可信历史资料 D . 正史对历史事件记载准确可信
  • 21. 明代,阁臣服务皇帝、辅理政事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无论是经筵日讲、票拟、诏对、起草诏书还是密疏言事等,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这表明(    )
    A . 内阁的行政权力不断在扩大 B . 阁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C . 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决策 D . 内阁威胁到了君主专制
  • 22. “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丢人的事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称号的生意人。这表明,明清时期(    )
    A . 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完全抛弃 B . 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 C . 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
  • 23. 有学者认为,清朝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它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一个地处宫禁的秘书班子,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内朝外朝化”的最后翻版。材料表明军机处(    )
    A . 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 . 机构健全且办事效率比较高 C . 最终掌握了清廷的决策大权 D . 使各衙门处理政事有章可循
  • 24. 如图是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的《荷鸭图》,绘了两只鸭子站在石头上,一高一低,一浓一淡,一只抬头仰天,一只面向前方荷杆,白眼向人,造型奇特,神情孤高冷傲,画面上方绘花叶两片,荷杆弯曲有度,显现出野逸生运之趣。下列表述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 .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B . 工整细密,色彩艳丽 C . 气势豪放,风格多变 D . 简洁奇特,意存笔先
  • 25. 下图反映了1651~1790年我国货币的流通情况。图中信息反映出这一时期( )

    A . 正常的生产秩序无法维持 B . 流出海外的货币不断增多 C . 商品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 D . 货币多样化阻碍商业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2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以前的城市,大都具有很浓的政治军事色彩,魏晋时期的名城如洛阳、江陵等首先也是政治中心。先秦以来的城市城郭制也能说明这一点,“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与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军事性质。唐代前期,城市的政治军事色彩也很浓。前期的国际都会长安和洛阳,一个是都城,一个是陪都,而后期兴起的扬州和益州。则有“扬一益二”之称,体现了唐后期综合性城市的兴起。

    ——摘编自肖建乐、孙德华《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州级城市在宋代发展较快,尤其在沿海、沿江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城市,这些都与草市息息相关。宋代州军在最多时达351个,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信阳军在南宋时还不如江淅“州军一草市”,岭南的一些偏僻的州军也很落后。这与当地商品经济落后,草市不发达有关。

    ——摘编自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州级城市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化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特点

    中央

    地方

    传承开创

    皇帝、三公九卿

    郡县制

    汉承秦制

    中朝、尚书台、外朝

    郡国、州、郡县

    承前启后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

    发展完善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进一步加强

    二府、三司、参事

    路、州、县

    有新发展

    一省二院

    行省制

    空前加强

    废丞相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发展顶峰

    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

    ——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顾(炎武)王(夫之)两先生,是讲程朱理学的。黄(宗羲)先生是讲陆王之学的。他们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而且都留意于经世致用,制行又都极谨严,和向来空疏、迂阔、猖狂的人,刚刚一个相反。……反观国内,则朝政日非,民生日困,风俗薄恶,寇盗纵横,在此都觉得相沿的治法,有破产的倾向。稍一深思熟虑,自知政治上、社会上都须加一个根本的改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至宋代儒家学者学术风格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