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它尽显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同时充满了和谐自然之趣。
②走进颐和园,园内以古老的佛香阁为中心,共有古典建筑百余座,院落20余处,佛香阁、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是热门景点。
③亭台、殿堂、庙宇、小桥等诸多人工景观与周围的山峦、湖水交相辉映。
④颐和园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行宫御园。
⑤未进颐和园,看到大门两侧傲然挺立的两只狮子,游人就已经被它雄伟的气势所感染。
①“不畏苦寒,自得其芳”。②南仁东团队二十余载不舍昼夜,谨小慎微,终于建成“中国天眼”这项世界级工程。③以林鸣为举旗人的建设队伍苦心孤诣,连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成就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的港珠澳大桥。④一切不平凡的成就,皆源自不弃涓滴的付出。⑤不立志实干,总想轻轻松松就收获颇丰,无异于痴人说梦。
社会难免有黑暗面,我们常常喜欢放大黑暗,然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义愤填膺地谴责和鞭挞黑暗。其实我们更应该去做那束光,那束在黑暗来临的时候照亮他人的光。谴责和鞭挞让我们高尚,但如果没有后续积极的行动,高尚就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不喝就滚出去!好心好意,不领情是怎着?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盅端起来,灌了多半盅,一闭眼,哈了一声,举着盅:“你喝!要不我揪耳朵灌你!”
上面语段中的“她”是(人名),小说刻画了她的性格特点(至少答出两点)。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①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 , 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谏父》)
(注释)①谏:规劝。②舆(yú):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④父不从
例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是负义也。
①大 兄 何 见 事 之 晚 乎
②谷 年 十 有 五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突然飘起的雪花却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起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午饭到,惆怅郁胸,无心果腹,因为想起了我的英文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那样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我刚上初中,因为是从乡下转来,英文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文,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却简直是折磨。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一个月下来,我简直生出放弃英文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匣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1张、2张……数数,足有40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看,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容易错的。那一刻,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④上午的英文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问题,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兔子,她就用英文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游戏之中就学好了。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文绝对不弃你。
⑤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文,还是真如廖老师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到第二学年结束时,我的英文成绩已经在班内排名前几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可是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⑥初升高,我的英文拿了全校第二,使我问鼎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文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置信。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终于忍住了。没想到这个拥抱再也没能实现,第二年,她因医疗事故去世,只有39岁。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是三个月之后,我缺课跑到她的墓地,抱着墓碑哭了一上午,我心里一直在想:这里睡着我生命旅途的贵人、恩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今天,可是我连一句正经的感谢话都没说过,总想等自己有了出息、能耐再对她讲,也总觉得我可以经常来看她,直到她白发苍苍。那个上午,我的心中有万万千千的悔意,可是除了耳畔的松风,又能说与谁听?
⑦春雪还琳琅可见,我的廖老师却再不会归来。她缺席后,即便所有春天鲜妍明媚,我也觉得这世界少了许多色彩。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
塞罕坝三代人的造林传奇
车社
①塞罕坝机械林场是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一处大型国有林场,55年来,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以改善生态、造福京津为己任,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造出了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成为人迹罕至的荒原。为遏制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紧急集合起来的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在1962年的深秋,凿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开启了三代人55年的造林传奇。
③上坝后,超出想象的困难一度冷却了第一代塞罕坝人的热情和激情。塞罕坝冬季漫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3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7个月,年均无霜期仅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日数76天。一位老职工回忆说:“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冰,即使抱着火炉子也不会有热的感觉。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下一层霜,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缺少粮食,就吃黑莜面加野菜;缺少副食,多数时间只能吃咸菜,有时能吃上点儿盐水泡黄豆就是难得的美味了。塞罕坝偏远闭塞,道路不通,没有电,人们吃饭、睡觉、工作之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但最痛苦的,还是造林遇到的种种困难: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的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④“不是树的问题,而是外调树木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问题!”关键时刻,林场首任党委书记带领全场干部职工,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寒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1964年4月20日,又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挺进位于总场东北部10公里处的马蹄坑。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了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他们大干3天,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信心,开始在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上回暖。
⑤创业难,守业更难。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滢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用的是煤油灯、蜡烛,吃的是咸菜、干馍。在每年近10个月的防火期里,他们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8000次……55年来,共有近20对夫妻守过望火楼。这55年间,上百万亩的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⑥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一批学生多数已经逝去。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他们去世时平均年龄只有52岁,但他们却变成了永恒的传奇。
公公龚寿松把自己创办的茶厂传给了儿媳邓超芝,手把手将自己的炒茶手艺教给了孙子龚意成。邓超芝创办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486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龙咏非白手起家,创办了“喜龙餐饮”。龙咏非把每一位员工当作自己的亲人,而每一位员工也把“喜龙餐饮”当成了自己的家。
同学们被这种亲情大爱感染,决定以一副对联概括活动体验,请你选择最贴切的下联,用楷书抄写在横线上。
上联:扬最美家风,修身立德为典范
下联:
A.承传统美德,克己奉公数榜样
B.倡文明风尚,振兴家国谋幸福
C.显大爱风范,乐善好施做楷模
D.创社会和谐,富国强民展风采
①爱国人物故事会 ② ③
南方有一种毛竹,前四年,总共只长3厘米高。到了第五年春天,它会以平均每天30厘米的速度往上蹿,只用八周就可以长到20多米高。这是因为此前的四年间,毛竹悄悄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为第五年的超速生长储备了充足养分,奠定了雄厚基础。
这段文字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书写要规范,卷面须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地名。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